人是长记性的。如果说真话受到了惩罚,而且是很严厉地惩罚,一代一代成为集体无意识,就会本能地选择放弃、回避、躲藏;甚至迎合、编造、欺骗;否则就要像程本直那样,准备去死。 一对痴心人 孙振华 明末一代名将袁崇焕蒙受奇冤被凌迟处死,一个名叫程本直的书生哭着喊着,要与袁崇焕一起去死。 这是北京京剧院新编历史剧《袁崇焕》中的一个情节。该剧在佛山“亚洲艺术节”上首演,于魁智、孟广禄、赵葆秀等一帮京剧大腕联袂演出,把《袁崇焕》唱得荡气回肠。 为什么要陪死?程本直在剧中的解释是,既然不能替你辨冤屈,那只好与你同死来证明公道人心。戏文唱道:“一对痴心人,两个泼胆汉”。 相信当时不只是一个程本直知道袁崇焕的冤屈,但是愿意以死求真的,只有一个人。其它人呢?选择了沉默,或者回避;尽管他们心里跟镜子一样的透亮。 崇祯中皇太极的反间计,在袁崇焕驰兵援救京城、打了胜仗的时候,反而把他打入天牢。手下将士一气之下,撤兵反关,袁崇焕狱中亲笔修书,召回部将,彻底解除了京城之危。 到了这个份上,崇祯还是要杀袁崇焕,而且是凌迟。那个时候,崇祯大概什么都明白了。但是,谁叫袁崇焕那么能耐呢?官兵因为袁督师蒙冤,置皇帝安危于不顾,说走就走;袁督师一封书信,官兵说回就回;“只有袁督师,没有圣天子”,这样的统帅不杀,杀谁? 内阁大学士成基命最为知情,他也确实为袁崇焕申辩过,谁知龙颜大怒,叱问,还敢不敢?成基命说:不敢了。于是告老还乡。 我不相信人心就那么恶,就那么不愿意讲真话,讲心里话!只是,正直、诚实的成本太高了。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害怕凌迟。于是,在程本直的身体和袁崇焕一起死去的时候,其他人的心也干脆因为袁崇焕而死了算了。 什么是凌迟?它是世界上最残忍的死刑方式,就是不让人好死。明代的凌迟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三天里剐3000刀以上,才让受刑者死去。有记载称受刑者“身具白骨而口眼之具尤动,肝心联络而呻痛之声未息“。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在少年时期大概都有过一种焦虑,我们姑且把它称作“叛徒焦虑”:假如我们被敌人抓去,面对严刑拷打,坐老虎凳、灌辣椒水、手指钉竹签……我们能不能像革命烈士一样,宁死也不当叛徒? 我相信好多人都被这个问题折磨得心神不宁,我相信好多人最终也无法下定决心。 我当然很热爱传统文化,但是,有时不小心读到关于古代酷刑的描述,又会由衷地感到幸运,幸亏生在今天,幸亏我不想复古,要不然,那些酷刑光是听听也会让人心惊肉跳。 人是长记性的。如果说真话受到了惩罚,而且是很严厉地惩罚,一代一代成为集体无意识,就会本能地选择放弃、回避、躲藏;甚至迎合、编造、欺骗;否则就要像程本直那样,准备去死。 凌迟的时代,大概是有太多的东西需要隐瞒了。 (选自2006年6月23日《扬子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