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我慢慢明白了,其实我一直在寻找的,不过是另一个我,无论是友情里还是爱情中。所谓志同道合,对我而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这另一个我,是先天中迷失的,是我的心智所不能控制的。只能去贴近,去感受,去抚摸,去沟通,去吸引,去追随,以充满着爱和善的心意,而不能去控制。永远都不能。 一个人的安全感 童妮燕 从初中开始,我就知道自己是个喜欢独处的孩子。 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看书,一个人默默地走路,一个人呆呆地盯着池塘里飘来荡去的落花,一个人在无人的夜里抬头寻找天上稀疏的星星。那样的时刻,甚至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呼吸,却觉得与世界是如此的贴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那种安静的自由,让我产生一种无比的安全感。 我的沉默曾让父母很担心。我几乎很少与人交流,只要认真地念书,用骄人的成绩安慰自己,也以此来对抗内心的压抑和痛苦。我没有能力向周围的人群表达,也对肆意的表达和宣泄失去了兴趣。 这种情况的改变是在高三。我遇到了周丹,并且引为知己。如今看来,那时内心的巨大激情和波澜,有一点自作多情的味道。但不可否认,是她的欣赏极大地引发了我表达的欲望。过多郁积的情感总让我想要窒息,我慢慢喜欢上了表达,也乐于表达,无论哪一种方式。和小举聊天时,他也说,人能够表达,就像鸟儿可以飞翔。这个比喻我很喜欢。如果鸟儿不能够飞,那它是不是就失去了存在意义了呢?鸟儿若有知,可否回答我这个问题。 表达让我不再自闭,但我却依然自我。自我和自私,有着某种程度的近似。虽然很少人说我自私,但很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固执和自我。其中有一点,就是我对自我空间的要求。我常常喜欢独处。 长久地混迹于喧闹的人群,总是让我感到内心的恐慌。我需要一个独自的空间,需要一个安静的时间,来整理自己的思绪,反思自己的行为,认真规划自己将要做的事情。 这种整理和反思,规划和安排,让我心安。一个人的安全感,就是这样。 而当某一天开始牵挂一个人,这种安全感却在瞬间轰然崩塌。 你开始时刻地挂念一个人,思绪变得不能自主,心神不宁。尤其是当这个人不在你身边,所有的可感性化为虚渺,思念的折磨和痛苦又大大地加深。无谓的胡思乱想,慢慢吞噬着你正常的心智。如果到了这一步,则成了爱欲的悲哀。对,不是爱情,是爱欲。爱首先是一种欲望,我觉得。 后来,我慢慢明白了,其实我一直在寻找的,不过是另一个我,无论是友情里还是爱情中。所谓志同道合,对我而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这另一个我,是先天中迷失的,是我的心智所不能控制的。只能去贴近,去感受,去抚摸,去沟通,去吸引,去追随,以充满着爱和善的心意,而不能去控制。永远都不能。 如此说来,一个人的安全感,是不存在的。没有人会是绝对的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有两个我,或者更多的我。 (选自2007年4月24日《今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