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穷人不是一种言语的承诺,而首先应是一种行动的实施。没有主动关心、关爱穷人的行动,“尊重”两字只能是“贴标签”而已。
尊重穷人
沈 栖
看到央视播出的这一访谈节目已有些时间了。那天被采访的人很多。敬一丹不是个逗人开怀的主持人,当问到大家的愿望时,大家回答得都很得体,也很精彩。敬一丹所说的“愿望”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她说,她希望大家在遇到穷人时能给他们一个“友善的眼神”;她还表示自己愿意充当这样一个志愿者——走近那些没有母亲照看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去“抱一抱他们”。
用平视的目光、平等的立场看待穷人,这是一种可贵的平民化意识。同样是可视性传媒,人们在电视里时常看到另一番情景。譬如,穷人在得到所谓社会机构或富豪微薄救助时,一方的穷人低眉俗眼,感激涕零,而另一方的施予者则居高临下,傲气十足,前者始终是后者的陪衬,似乎人穷了之后就连起码的自尊也被剥夺了。
不管谁说得再动听,大同社会到来之前,人难免要分三六九等。“按需分配”的社会原则尚无实施,经济上的贫富差距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即使富者腰缠万贯,贫者赤贫如洗,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也应是平等的,人格、人权并不以贫富而有轩轾之别。富者不必因为施与而对贫者轻慢傲视;贫者也不必因为得到富者的资助而去向他们低眉俗眼。其道理很浅显:尊重穷人的人权是文明社会的底线。
穷人和富人就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在这个世界上相伴相生。有些人却缺失这一文化认同,他们恨不能在一个早晨将穷人全部赶出城市,以换取一个“明朗的天”。报载,湖南常德市临澧县一年届六旬的 农村老 太太,在孙女身患白血病后,从长沙回老家凑医药费,途中,她在所乘坐的列车上捡了28个空瓶子,被怀化铁路公安处石门县火车站派出所以有碍车站规定拘留。此事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我的关注点是:这位捡空瓶子的穷老太太在没有得社会救援的情况下,其“穷人自救”的空间是无人可以干预的。衡量一个执法者或者一项规章制度是不是合情合理,更多的不应看它如何对待富人,而是应当看它如何对待穷人。不尊重穷人的任何规章制度都是有悖人权的,因而也是违法的。
尊重穷人不是一种言语的承诺,而首先应是一种行动的实施。没有主动关心、关爱穷人的行动,“尊重”两字只能是“贴标签”而已。去年10月17日,是联合国确定的第14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全球60多个国家的500多地点2350万人参加了“站起来”活动,中国仅有11万人参加。中国人口之巨、穷人之多,而参与者之微,令人堪忧!
但愿全社会都向那些穷人投以“友善的眼神”,继而尽所能予以相助。和谐社会也有穷人的一席之地。
(选自2007年3 月12日《今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