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会永远是投机取巧者的乐园,当人与人的美好情感都被“变现”成谋私的资源,一个人的生命绝不可能找到真正的归宿,花红柳绿的明天从来只属于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向远方的人。 “资源”社会 游宇明 人是一种非常善于借助外在力量的动物,他们视觉比不上鹰,却通过望远镜看到了鹰无法看到的天体;他们听觉比不上蝙蝠,却能凭借电话即时倾听千里外的声音;他们双腿比不上骏马,却借助飞机、宇宙飞船日行数万里甚至几十万里。然而,人对外在力量的“借助”有道德的、正义的,也有不道德的、非正义的。道德、正义的借助无可非议,不道德、非正义的借助却值得说说。 不道德、非正义的借助,莫过于对人际“资源”的极度开发。资源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个词,它原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比如矿产、森林、土地等等,如今这个词却无限泛化了,一个人当了官,权力是关系户的“资源”;一个人发了财,金钱是亲友的“资源”;一个人出了名,声誉是身边人的“资源”……一句话,在某些人看来,一切能为自己带来利益的东西,都是资源。 我最不能接受的是把友谊、亲情“资源”化。友谊是以情感作为依托的,两个人从陌生人变为好朋友,首先是 言语投机、价值观一致。因为这份投机和一致,彼此才有走进对方心灵的愿望,也才有延续情感的憧憬。而在着意开发“资源”的人们看来,朋友之间聊不聊得来、价值观是否一致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对方愿不愿在“友谊”或者物质的绑架下为自己办事。办成了事,是“好朋友”;没有办成事,则“不够哥们儿”、“不是东西”。亲情是一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天性的亲近,本来应该最无铜臭味,现在总有一些人想把它变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家里有人在银行,好,不管自己是否有经商能力,先贷笔款再说;家里有人是领导,行,不管自己的七姑八姨素质如何,一律要求你帮助他们“进步”;家里有人成了名人,妙,可以利用与名人的特殊关系,今天写《某某与某某:永远不变的兄弟情》、《某某:我今生的至爱》,明天写《文字外的某某》、《深情依旧》……在这样的亲情中,血缘应有的温馨不见了,它呈示在我们面前的是赤裸裸的物质利益和精神虚荣。 有人说:中国是个人情社会,许多人做事不讲规则,只看人情。这只是说对了一个方面。其实,中国除了是个人情社会之外,还是一个“资源”社会。因为有那么多人在寻找和开发人际“资源”,一次次肆无忌惮地借助别人的力量,身在台上的人才有如此多的人情债要还,也才会一次次破坏本该坚守的规则。 庸俗“资源”观的出现,与人心灵深处的贪婪相关。其实,人生需要的东西并不多,几件可以御寒的衣服、几间可以遮风避雨的房子、一个心心相印的爱人、一个或几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一份能够谋生的工作,就足以让我们过上快乐的日子。然而,某些人对物质的追求似乎永无止境,住了一百五十平方米的套房还想占别墅;买了高级奥迪还想坐劳斯莱斯;娶了温柔贤惠的老婆还想拥有年轻漂亮的情人……心里的贪念一多,逐官、谋财、追名的心思就重,不挖掘自身潜质,专开发、借助人际“资源”的恶劣行为也就频频出现。 世界不会永远是投机取巧者的乐园,当人与人的美好情感都被“变现”成谋私的资源,一个人的生命绝不可能找到真正的归宿,花红柳绿的明天从来只属于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向远方的人。 (选自2007年10月《杂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