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馆情介绍 馆内公告 读者须知 上架新书 推荐图书 小故事会 精美文摘 南田苑 论文精选 读书成长 阅读指导 学校首页
 
  图书馆简介
 
我校图书馆创办于 1998 年,开设于综合楼三楼。现今全馆建筑面积达 562 平方米,馆内设施齐全、功能完备、藏书充足,为全校广大师生汲取知识之最佳场所。馆内设有书库、教师资料室、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学生图书室、学生阅览室有书柜 62 个、书架 10 只,电子阅览座位 20 个,学生阅览室能同时容纳 222 人;教师资料室、阅览室有书橱 5 只、书柜 5 只、报…[详细]
 
  馆内公告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网站 >>专题网站>>图书馆>>精美文摘>> 父母之恩不可忘
父母之恩不可忘
发布日期:2008年02月16日     点击次数:     作者:沈小伟      来源:本站原创

父母之恩不可忘,这是为人子的起码道德。很难想像,一个对父母没有爱心的人,会是善良之辈。

父母之恩不可忘

鄢烈山

  这是一句老话,本来是做人的常识。劝人行孝的话在中国讲了几千年,最郑重的当然是《孝经》了。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反思传统文化,孝道就受到了严厉的质疑。这种质疑当然是有道理的。因为在传统的专制社会,讲孝悌是为了培养等级意识和驯顺人格,以便“以孝治天下”,所谓“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可见是一种统治术。到了“文革”时期,“亲不亲,阶级分”,“黑五类”子女必须与“反动”的家庭划清政治界限,儿子揭批老子算是“可以教育好的”,孝道更是被踩在脚下了。而到了今天,阶级斗争不讲了,社会福利与保障的缺失使家庭作为人口再生产单位的作用更加强化,但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并没有多少感恩之心。有钱人家子女觉得父母娇宠是理所当然的;没钱人家子女往往觉得自己父母无能,不怨恨自己投错了胎已经算对父母体贴的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重提孝道,近年媒体热心教导做子女的要对父母怀有感恩之心的大背景吧。

  “孝”并不是人的本性。《增广贤文》上讲的“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好像回报父母甚至是动物的本能,其实不是。所以,先人们无奈地用“屋檐沟的水往下流”来比喻一代代的人关心下一代却不关心上一代,用“娶了媳妇忘了娘”来形容男人的忘恩负义。老母鸡爱护小鸡娃,有吃的先让它们,为保护它们可以不自量力与敌害拼命,纯然出于母性,绝没有图回报的念头,小鸡长大了只是它的争食者。这才是动物性,是大自然为了物种的延续赋予动物的。人对妻子的爱胜于母亲,根于情欲,也是上天出于同样目的而赋予的,十分自然。而对父母的爱则是出于长期生活酿就的情感与出于理性的道义责任感。

  都说现在青年人没有孝心,但近日有两则新闻让我很感动。一是河南陕县大矿难,矿工杨万军从井底被救出来后,新华社记者问:“现在出来了,最想见到妻子和女儿吗?”他不假思索答道:“嗯,还有家里的老人。”我感觉问者是“城里人”具有某种“现代性”的思维,答者则是淳朴的农村青年的真实想法。另一个也是河南农村青年叫张海涛,得恶性肿瘤去世前留下遗嘱,将他的所有器官捐给所需要的人,愿望只有一条:“生前没能对母亲尽孝,希望接受自己眼角膜移植的人,能帮我记住母亲的生日——农历二月初九。”这些农家的孩子,对父母养育自己所承受的艰辛所付出的挚爱,有十分真切的体认。如果说父母就该对自己如此,可并不是天下每个做父母的都是那么负责任有爱心和耐心的。互爱互敬可以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礼尚往来”吧。

  现在城里的青年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往往很弱。据大连《新商报》报道,当地有对老夫妇,月付“工资”千元请子女回家吃饭。这种事为什么会发生呢?除了父母对子女娇生惯养养成了他们的自我中心,年轻人工作压力大时间紧(如今有双休日,如果不是把自己的应酬、娱乐等看得高于父母的愉悦,这一条理由对于同城居住的子女往往不成立),还有就是,觉得一对夫妻的“核心家庭”是世界潮流,老人有吃有喝没病没灾就不用管了。一对夫妻的“核心家庭”确是现代社会的潮流,但这并不是不理睬老人的理由。孟子讲老有所养,就特别强调“养志”,即让老人精神愉快;并且孟子还说,若只“养口体”那就跟养牲口没什么区别了。在欧美,也不是像我们想像的那样,父母有社会保障,子女就不用理睬。大多数美国人照样重视家庭价值和亲子之爱。君不见小布什总统常常与他的老爸老布什一起会见客人,却一点不觉得难为情?有报道说浪漫的法国人立法,子女若不与父母同住,必须让父母了解自己的行踪(如同中国古人所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必须掌握父母的身体状况,否则就是犯法了。

  父母之恩不可忘,这是为人子的起码道德。很难想像,一个对父母没有爱心的人,会是善良之辈。

(选自2007年9月19日《今晚报》)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马杭街广电东路194号 邮编:213162 电子邮箱:jswjmh@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70076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市教育局整治有偿家教举报电话:85681336
师德师风举报渠道
校长电话:13915019600 邮箱:wjmhjh@163.com 教育局主管电话:0519-86312681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