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有的年轻人很有志气,看到长辈们省吃俭用,总会说:“省钱干什么,受了一辈子苦,该花就花呗,我又不用你们的钱。”年轻人能有这样的想法,从社会观念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个很大转变。过去那种吃老子的现象,正在被年轻一代所摈弃,依靠自己本事挣钱吃饭,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这就给年长者留下无形资产,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条件,我们应该尊重后辈意愿,不留钱财而留下人生事理,子孙后代更可以享受不尽。老辈人安了心,小辈人遂了愿,想起来永远温馨。 给子孙后代留点什么 柳 萌 很多年以前,听一位老华侨讲,美国孩子年满18岁,家长就很少关照啦,“逼”着他自己去谋生。当时听了颇为惊异,觉得缺少人情味儿。按照咱们中国人习惯,父辈人拼命干活挣钱,重要原因就是要为后代,留下一些房产和钱财,不这样做总觉得于心不安。所以病老临终写遗嘱,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关于财产房舍分割,以免身后子孙为此不睦。为争夺遗产打官司,闹得兄弟反目成仇,在民间流传相当多。 这样的事情说明什么呢?我想从两方面说,作为长辈观念过于陈旧,作为晚辈缺少创业志气,一老一小都应该改变思维,否则遗产就有可能成为祸根。为了争夺遗产闹得鸡犬不宁,去世的前辈灵魂会不安,活着的后辈良心会受责,好事岂不是变成了坏事。更何况再大的财产,总有用完花净的时候,富了儿子辈穷了孙子辈,这种事情实在太多太多。史书上说的,富不过三代,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到底应该给儿孙留下什么遗产呢?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我以为应该有两方面:一是为人处事道理,一是自食其力本领。再娇生惯养的孩子,总有走向社会的一天,倘若连为人处世都不会,整个一个青涩生瓜蛋,别说是做事情创大业,恐怕连要饭都找不到门,脖子上套个大饼也会饿死。俗话说,练达人情皆学问,从小时候就教育孩子,如何跟人诚实相处,尽可能地多帮助别人,一旦自己有什么困难,必然会有人伸手相助。望子成龙是长辈美好愿望,有的孩子却不是成龙的那块料,你非逼着他考高分争名次,弄得孩子整天晕头转向,成不了龙不说连身心都受折磨,这跟把孩子往绝路上挤有何异。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从小就教育孩子如何生存,不管将来是卖烤白薯干理发,只要有一技之长就有饭吃,说不定反而使孩子前程不错。给儿孙留下这样的遗产,这就是儿孙未来的洪福。 正是基于这样的看法,我想我们这些年长人,健在时最应该做的事,就是经常跟后辈讲讲自己。在现代的中国人中,大凡已成了祖辈者,年龄最小也得60左右。回头看看走过的六七十年,哪个没有生命的荒疏,哪个没有人事的磕碰,这特殊年月的特殊经历,从个人的愿望来说,没有谁主观想经历,可是我们毕竟亲身经历了,这样就构成了特殊财富。随着社会越来越安定、祥和,相信子孙后辈再不会经历这些事,即使未来道路有些不顺,总不至于像我们这样艰难。如果跟他们说说这些事情,就会对他们思想产生影响,一旦遇到什么困难的时候,跟前辈人对比一下就会坚定,用勇气和智慧去战胜困难,岂不是比留下万贯家财好。 前不久看到一则报道,有位老人把自己的经历,写成几十万字回忆录,请人用电脑制作成书,分赠给自己的儿孙辈,让他们知道前辈的艰辛,我就觉得这是个好主意。过去单纯讲忆苦思甜,现在再来讲这老一套,年轻人肯定会反感,因为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这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拿过去的苦比今天的甜,其可比性很难说服年轻人。可是从为人处事道理上讲,年轻人就比较容易接受。因为他们遇到的种种困惑,尽管与长辈们的性质不同,但是承受的压力和折磨,在精神上并无多少根本差异。年长者经常跟他们说说,就会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从遗产上来说这是非常深厚的一笔,拿多少金钱恐怕都无法买得来。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有的年轻人很有志气,看到长辈们省吃俭用,总会说:“省钱干什么,受了一辈子苦,该花就花呗,我又不用你们的钱。”年轻人能有这样的想法,从社会观念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个很大转变。过去那种吃老子的现象,正在被年轻一代所摈弃,依靠自己本事挣钱吃饭,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这就给年长者留下无形资产,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条件,我们应该尊重后辈意愿,不留钱财而留下人生事理,子孙后代更可以享受不尽。老辈人安了心,小辈人遂了愿,想起来永远温馨。 (选自2007年12月30日《今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