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研教材是备课的关键环节,是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钻研教材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包括学习课程计划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通读小语整套课本,熟悉各册教材,钻研一组教材;从整体上弄清教材的知识体系、训练序列、编写意图,准确把握语文基本功训练在各部分的要求,把握基本功训练的点、线、面。课文是教材的主体,为了准确掌握基本功训练的要求、步骤和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在整体把握教材,特别是在把握一组教材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每篇课文。理解教材也不是单纯的从整体到部分,而要走几个来回才能有透彻的理解。
一、钻研一篇课文应包括的内容
(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包括课文的中心思想、情感、思路。
(二)弄清课文语言文字方面的特点,课文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内在联系。
(三)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四)找准课文的基础知识,联系学生实际,确定应教给学生哪些基础知识。
(五)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弄清课文承担着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任务。
(六)根据课文和学生实际,明确应渗透哪些思想教育。
(七)挖掘课文具有的发展学生智力的因素。
(八)根据课文的类型,弄清本课所蕴含的教学方法。
这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统一在课文之中。透彻钻研课文,就比较客易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智力因素和思想教育因素,虽然要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但必须在钻研课文的基础上提炼出来。
二、钻研课文的基本原则
(一)一篇课文与整册、整套教材相联系的原则。文章放到教材中变成了课文,课文不是游离于教材之外的文章,要服从训练的需要,钻研课文要放到整套、整册、一组教材中去理解、去认识。
(二)课文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内在联系的原则。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是辩证统一的,有其内在联系。钻研课文从形式到内容,又要从内容回到形式。要了解作者用怎样的语言、结构来表述思想。
(三)钻研课文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的原则。钻研课文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不仅依据课文确定重难点,还要依据学生实际确定重难点。
(四)独立钻研课文与广泛参阅有关资料相结合的原则。以独立钻研为主,同时要有效地利用教学参考书和其他教学参考资料。但教学实际情况是复杂多变的,必须在钻研课文的基础上去参阅有关资料,并且要消化、吸收,决定取舍。不能照抄照搬,更不能用参考资料代替课文。
钻研课文,要做到“ 懂、熟、化”。“懂 ”即读懂课文,能逐字逐句逐段地读懂,了解内容,抓住中心,弄清练习意图;“熟 ”即烂熟于心,熟悉课文语言,掌握重点、难点,运用自如;“化 ”即融会贯通,心领神会,把课文的语言、情感内化为自己的血肉,教学时才会真切、实在。
三、钻研课文的一般方法
(一)通读。把课文通读几遍。在这个过程中,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要弄清楚,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理清课文结构,把握作者思路,理解中心思想。作者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选择和安排材料,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课文的结构,也是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的思路,既能够准确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教学重点,又有利于教师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
(三)深入钻研词句,揣摩、领悟、准确把握。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驾驭语言,这就要吃透字、词、句,准确理解语言。由于课文中的词句受到特定语言环境的制约,因此要做到准确理解是不容易的。
(四)钻研课文,要准确把握课文特点。
(五)吃透课文在训练组所处的地位和所承担的重点训练项目。钻研课文既要联系课文所在训练组的训练重点,又要考虑课文自身实际,把两者统一起来。(六)认真钻研课文的“ 思考 · 练习”。思考练习分思考题和练习题两种类型。思考题侧重体现作者的思路和课文的重难点,注意突出重点训练项目,课后的练习题侧重于词、句、段的理解、运用,并与理解课文内容紧密联系:一方面通过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句、段,一方面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的理解、推敲,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