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成本投入的一点想法
工厂生产产品要讲究成本,农民种地也要计算一下种子、化肥的成本,那么在倡导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教师管理学生,开展教学要不要研究一下成本呢?恐怕也要算一算。
我觉得老师的成本投入,主要包括三点:一是时间,二是心血,三是智慧。
长期以来,班主任的工作都是很累的,而且好象还有这样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当班主任累是天经地义的,不累就不能当个好老师。
老师在时间与心血上的投入是很大的。有的可以说是全身心的投入,甚至达到呕心沥血的程度。但有时花了时间和心血,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常常不尽人意,各项活动也不太出色,原因何在?与时间、心血、智慧的有效投入有关。
现在老师的累和苦,往往是因为前两点投入太多,智慧投入的太少。而智慧的投入更能体现老师自身脑力劳动者的价值。我记得沈克强局长两年前曾经在会议上说过,现在的教师,很多恐怕都是体力劳动者,从走进校门开始,如同流水线作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本来老师是以用脑力劳动为本质特征的。而第一点、第二点的投入,则更多体现在体力上。这是一种进步呢,还是一种倒退?
总之,班主任在时间与心血的投入上,所应追求的是:以尽量的少,获取最大的值。学生的生命是生命,我们老师的生命就不是生命了吗?
那么要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在于教师成本投入的第三点,智慧的投入。
不断提高智慧的投入量,是老师使自身解脱劳累的唯一的途径。老师们应该清醒的意识到这样一点:呕心沥血达不到人家没有呕心沥血的水平,努力工作还不能取得人家看似没有努力工作的成果,这正说明智慧的投入不如人家。
话说回来,为什么现实中老师往往注重时间、心血的投入而忽略智慧的投入呢?我觉得主要原因有这样几点:
一是传统的评价意识在起作用。从传统的评价上讲,投入时间、心血越多的老师,越容易得到认可。例如,一名老师每天早来晚走,一名老师正常上班,两人所教班级学生学习和活动成绩一样。两名老师谁的工作更出色呢?传统的评价认为,早来晚走的老师更负责一些。人们鼓励的多是那些能在工作中投入大量时间、心血的老师。即使有的老师很轻松的取得了同样的教学成绩,但传统舆论仍然倾向于呕心沥血的老师。对于那些轻松的老师,我们往往会这样评价:如果你能像XXX那样负责的话,成绩还会更好。这种评价实际上是间接的否定了他。甚至有时会这样想:可能是他的班级基础比较好,这么好的班级换谁来教都不会太差的。
二是对于班主任老师来讲,在师范学校读书时,所获得的从仅限于专业文化知识,很少涉及到班级管理、学生管理方面的系统知识。因此,对于班主任老师来讲,管理工作是一门在实践的基础上才开始从事学习的课程。而且往往是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向老班主任学习得来的,这种学习往往先学到别人外显的行为,就是每天早来晚走,内在的教学智慧往往不容易学到。
三是从教师发展上来看,呕心沥血式的班主任得到认可的机会,远远大于非呕心沥血式的班主任得到的机会。这样呕心沥血式的班主任便自然而然的成了新班主任学习的榜样。新班主任努力的方向自然而然转向时间、心血的投入。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人们越来越重视效益的今天,在人们更注重自身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我们应当承认和学习那些呕心沥血的老师们的工作热情,承认所付出的辛苦甘劳;同时要努力提高工作成效,争取以较少的生命的投入获得较多的教学成果。天下万物,自有其规律,掌握了规律,看似费力的事,做起来便会轻松许多。如果老师们个个都呕心沥血,但是却以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等这种牺牲从量变达到质变时,结局就是:老师生病了、住院了,长病休了,甚至一位优秀的老师可能就要告别教学生涯,到时候吃亏的既是老师,同时也有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