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常听他们抱怨:自己把很多的精力,物力,财力都倾注无私地倾注在孩子的身上,苦心却未能获得预期的回报,对孩子的沟通与教育成了自己的心病。可在与孩子们的作文本上经常会看到孩子埋怨家长限制自由,过分包干,与家长无话可说,存在严重的代沟。面对这一现象,我们不妨利用国庆7天放长假的时机给孩子们布置一份特殊的家作——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亲人共同回忆自己的小家那温馨的一刻,难忘的心情,收集一些与此有关的纪念物,哪怕是一张照片、一盘录像、一篇日记、一张贺卡、一个同心结,和亲人一起用单薄的笔再次传递这亘古不变、浑然天成的浓情厚意。
这份家作,这个约定,围绕爱的主题,完成它并不难。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过程,相信能产生一种我们没有预料到的震动。与孩子作一次认真的交流。重温亲情,象过电影一般。感受那无私与博爱的亲情,也许更多的孩子渐渐地会在家长进门时递上的一双拖鞋、劳累时送上一声问候、寒夜时递上一杯热茶,而父母也会更乐意和孩子亲密地紧坐在一起,共同回忆、收集、书写属于他们的独特,在爱的海洋中走近了许多!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倾听彼此的心声,感受彼此的浓情,一起溶化在爱的暖流中
你是否打动了孩子的心灵?这是鉴定德育有无成效的关键。长期以来,那种“高大空”的学校德育,违背了“最高的价值就是最普遍的价值”,因而对学生的品质发展很难影响,有时反会给身处社会大变迁的学生带来思想困惑和心理失衡,甚至形成双重人格。
开展这样的活动,是我校语文课题活动中的系列活动之一,目的是培养一种情感,即爱的能力。爱心教育从何入手,从最身边的人开始,孝敬父母,是最起码的准则,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很难想象,他能去关爱他人与社会。爱是宽容,是理解,是生活中一声轻轻的问候,一个不经意的习以为常的动作。爱的内容又很宽泛,最基本的情感是善良,同情心,是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但这种情感不是在思品课上一味灌输行为准则所能达到的效果,背记道德信条的品德教育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借以这样的方式在家长和孩子之间架起一座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桥梁。
一篇文章对大家孩子而言,激动之后是平静,我们不苛求一次活动能产生多大的效应,但我们追求过程,这过程就是千万次内在的“唤醒”,唤醒孩子内在的真,善,美,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激,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责任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