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图书馆创办于 1998 年,开设于综合楼三楼。现今全馆建筑面积达 562 平方米,馆内设施齐全、功能完备、藏书充足,为全校广大师生汲取知识之最佳场所。馆内设有书库、教师资料室、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学生图书室、学生阅览室有书柜 62 个、书架 10 只,电子阅览座位 20 个,学生阅览室能同时容纳 222 人;教师资料室、阅览室有书橱 5 只、书柜 5 只、报…[详细]
|
|
|
|
 |
|
 |
发布日期:2006年03月30日
点击次数:
作者:赵红
来源:本站原创
|
有趣的平均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解题方法。 2、渗透“移多补少”、“对应”、“估算”的教学思想方法。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移多补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测量自己的身高。 2、课件、火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平均数的含义。 1、同学们,你们一定去过儿童公园吧?喜欢钓鱼吗? [课件]星期天,大林和小林两兄弟在爸爸的带领下,高高兴兴地来到了儿童公园。大林提议一起去钓鱼。在规定时间内,爸爸钓了7条,大林钓了5条,而小林只钓了3条。她一看自己钓的最少,“哇”一声大哭起来,怎么劝都无济于事。大林看了看三个人的鱼,一拍脑袋瓜,说:“嗨,我有办法了!”同学们,你们猜他想出了什么好办法,能让小林不哭呢? 2、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师:为什么要从7条里移?移走的2条干什么? 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板书) 3、我们还可以请火柴棒来帮忙。 你觉得我们应该拿出几根火柴棒呢?你是怎么想的?(7+5+3=15) 看谁能迅速地摆动火柴棒,使每排根数同样多?你为什么这么快?(15÷3=5) [课件演示]刚才我们是怎么得到每排的5条鱼的?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 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叫做“先合并再平分”。(板书) 4、还有其他方法吗? (以最少的3根为标准,先假设每排都是3根,从第一排里取4根,从第二排里取2根,总共取出6根,在每排上加上2根,这样每排也是5根。——先假设,再调整) 5、小结:用不同方法,使现在每排都是5根。我们能给“5”起个名字吗? ——“5”就是7、5、3的平均数。 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课件出示课] 二、谈话引入,提出问题。 1、师:记得上一年级时,我爸爸也带我去儿童公园,竟然没让我买全票。后来我才知道,原来120厘米以下的小孩子不用买全票。你们现在读三年级,应该很高了吧?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有多高?是多少厘米?(随便请几个同学说,并比较。) 2、第一排和最后一排的同学起立,哪一排同学高一些?你是怎么比出来的? 3、第3小组和第4小组同学起立,哪一组同学更高? 两组人数不一样,不能用总身高来比较。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准确地比较出这两组同学哪组高一些?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总结出:可以通过求他们的平均身高来比较。) 三、自主探究,合作研讨 1、活动前交流: (1)要求你们组每个同学的平均身高,首先应该怎么做?(收集身高填入表) (2)如何求平均身高?(总身高/总人数=平均身高) (3)计算完之后,最好能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确定一个正确的答案,由组长填入总表中。看哪组合作得最好,任务完成得最快最出色! 2、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实物投影]第______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厘米) 三(2)班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3、汇报交流,总结方法 (1)请合作得最好又最快的那组谈谈经验。其他组有补充吗? 为什么你们不如他们,失误在哪? (2)小结:求平均数方法较多,要根据题目中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 通常的方法是先合并求出总数,再平均分求出平均数。 4、“第1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____厘米,所以每个同学的平均身高一定是____厘米。”这个结论对不对?把你的想法说给旁边的同学听,看谁想得最全面?(平均身高只是个代表数,实际身高并不一定是这样,可能要高,也可能要低,也可能相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