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概括抽象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们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
学生观察,指名回答。
2、举例说说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学生举例说明,指名回答。
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评析:新课导入,简洁自然,在交代教学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你能用身边的小棒围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
学生操作围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指名学生实物投影。
(2)小组交流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3)教师摆几个图形,让学生判断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4)猜一猜:长方形里藏着什么秘密?正方形呢?
学生口答,说说自己的发现。(可能学生会发现边、角的特征)
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需要我们来验证一下,想一想怎样来验证。(小组先交流验证方法)
2、分组操作,抽象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材料:直尺、三角尺、长方形正方形纸、长方形正方形框。
(1)小组讨论、动手操作,形成小组意见。
学生可以用直尺量,把长方形正方形对折,把长方形正方形框拆开来比等方法说明对边相等。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说明四个角都是直角。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说说你们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你们是怎样发现的?
小组派代表交流,教师随机板书。
板书:长方形 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谈话:我们已经发现并验证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
小组讨论后班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在边上,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也就是说正方形不仅对边相等,邻边也相等。
3、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各边的名称。
(1)谈话:长方形、正方形每条边都有名称,你们知道吗?想知道吗?同学自己去书上找一找,看看谁最会看书?
(2)学生结合图形交流说说长方形、正方形各边的名称。
(3)在长方形、正方形纸上指出每条边的名称。
【评析:学生对于正方形、长方形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操作围出正方形、长方形,通过操作初步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来说说是如何围的应注意些什么,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有一定的思考和猜测。最后,让学生验证猜想验证概括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遵循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操作 — 猜想 — 验证 — 概括,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丰富学生的表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应用拓展,巩固新知
1、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
3、拼摆图形。
(1)小组合作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并说一说是怎样拼的,有哪些拼法。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提问:如果用 16个小正方形能拼出不同的长方形吗?能想到几种拼法?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4、动手测量
(1)完成 “ 想想做组 ” 第 5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2)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再量一量。
5、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独立完成 “ 想想做做 ” 第 7题。展示部分学生画出的图形,并说出所画图形每条边的长度.。
【评析:巩固练习的设计层次清楚、坡度适中,新旧知识进行比较综合训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四、学生小结,畅谈体会
这节课学我们又进一步认识、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