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篇文章文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沿,以“耗散”结构理论透视当前小学课堂教学,提出要打破封闭的静态课堂,建立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新体系,关键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的“耗散”(即从有序→无序→有序)。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所有平衡系统都含有不断起伏着的参量(即子系统)。当系统中某一参量通过“涨落”达到一定的临界值时,便会打破系统原来的平衡结构,使系统进入一种远离平衡的无序状态,同时,该系统也便开始了更高层次上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物质再组织,从而产生巨大的系统超能,最终系统又将自发地进入一种动态的功能有序的新状态。
现代思维学研究表明:人在高度自由、高度放松的氛围中,其思维便会进入一种更高级别的自组织自调节的过程。耗散结构理论和现代思维学的吻合,这就给我们的小学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很明显,课堂教学也是一个系统,学生和教师是两个参量。当他们任何一方的变化达到一定的临界值时,都会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系统的效果。因此,要使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真正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就必须使它符合耗散结构的条件,就必须打破封闭的静态课堂,建立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新体系。
一、开发课堂软环境,实现心理准开放,变他主为自主
耗散结构论认为:任何系统都以三种态势客观存在着,即平衡态、接近平衡态、远离平衡态。学生的心理也有一个封闭从到开放的过程,要使学生顺利进入开放状态一个“心理预热”的过程,即心理准开放状态。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耐住“寂寞”,树立一切都为学生服务的正确观念,心甘情愿地默为人梯,将课堂的真正主人——学生凸显出来。首先,教师要以爱为经,把阳光洒向每一片绿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从而消除课堂中不应存在的紧张、不安甚至恐惧;其次,教师要以趣为纬,利用生活轶事、古今幽默以及教材中的趣味因素,把无尽的爱心浸蕴其中,满腔热情地去“逗”学生开心,给学生以广阔的心理空间。当然,一切为学生服务,还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一味地无原则地迁就学生,放任自流,充分“体现”其“自主”,对学生的探究过程不加任何“干预”,造成学生的“盲学”;一种是对学生“关心倍至”,有求必应,不让学生受半点“委屈”,孰不知这种“溺教”之危害大矣。
皮亚杰认为: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知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笔者认为,就课堂环境而言,不仅有空间、色彩、座位等课堂硬环境,也有来自教材内部的,更有来自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软环境。而学习从本质上说,其实也就是对环境的创造。
综上,教师应从开发课堂软环境入手,将着力点放在一个“导”字上,即创设情境,为学生导知、导行、导意、导趣,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有一种“非学不可”、“欲罢不能”的心理体验。这样,学生便真正由传统课堂的他主走向自主,赢得人格的独立解放,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二、开放信息通道,激活临界值,变有序为无序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接收、处理和输出信息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信息通道的畅通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只有信息通道的多元才能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而怎样激活临界值,说白了,不也就是一个“活”字吗?只有通过各种信息的交流碰撞,只有全方位地活化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学生的兴趣才有可能高涨,情感才有可能沸腾,思维才有可能活跃,临界值才有可能被激活。
(一)化静为动,变单为众
如果稍做一点研究,不难看出,小学生的注意、思维、情感等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不稳定性,不稳定也就意味着一种“动”。而以静态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教学内容,恰恰也是体现了纵横变化的动态序列。因此,我们便没有理由把学生束缚起来,更多的应该还原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真实,该动的时候一定要动起来。比如教材中一些能够拿出来讨论的、表演的、展开想象的内容,都应让学生亲自“入厨”,依个人口味“精雕细琢”、“冷拼热炒”。这就既饱了学生之“口福”,又饱了“眼福”。这样的课堂应该说是鲜活的,真实的。国内外不少教育前辈早已做过这样的尝试,这种看似不够“规矩”的课堂,恰恰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另外,化静为动还应表现为一种对课堂动态发展规律的认可,也就是对学生差异的尊重与宽容,即不注重学生思维程序和教师思维程序的完满一致性,允许思维暂时性跳开或中断;不注重个别回答对全体讨论的代表性,不以个体的回答代替主体的理解;不注重个体行为相对课堂纪律的严肃性,容忍个别学生因一时的“顿悟”与“发现”而出现短暂的“忘乎所以”。
所谓变单为众,主要包含这样的两个方面:(1)课堂信息传递的方式应由传统的师生问答式转变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立体网络式。在这样的信息交流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为主客体,课堂真正进入“无序”的自由状态。课堂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又是信息的处理者、输出者。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信息源,都在向其他个体辐射“能量”,哪怕对外传输了一个错误的信息,对群体而言也不啻是个难得的信息再组织再加工的好机会。这样的课堂始终处于一种能动的、高涨的开放状态。学生各种新奇的想法一下子奔涌而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体会便油然而生,创造的闸门一经打开,系统涨落的临界值便被激活,课堂教学真正走向“无序”。(2)学生的探究学习应由个体行为转变为小组互助行为。小组也是开放的,随时可变换小组成员,这样才能确保每个个体都不孤立。前人早已言简意赅地揭示了学习方式的优劣:“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集思广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代教学论认为:在合作性的交往团体里,异质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而学生在课堂生活中,也有一种交际的需要,对教师交流,对同伴交流,更有一种求成、渴望肯定的心理愿望。
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素质的社会化。合作互助这也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不会合作,不懂得他人臂膀之重要的人,只能被视为未来社会的“堂·吉诃德”,势必会在网络化社会中被残酷地淘汰。
(二)打破课时界限,因“学”施教
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人们习惯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课时划分,确定了每一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但这只能作为教学的一个参考。因为它体现的更多的还是教师的“一厢情愿”,一旦放到教学活动中,这种划分有时就显得过于苛刻。毕竟学生是一个个存在着差异的活生生的个体。当他们的认知结构和教师精心安排的课时内容发生矛盾时,往往不是“闲着没事”,就是“忙得晕头转向”。学生的学习行为不仅毫无选择性,也毫无探究性。有些明明是学生已经涉及的问题,却因不属于本节课完成的内容而被“打入冷宫”,学生的思维被中断,他们的创造欲、成就感随之灰飞烟灭。有些可能是学生暂时达不到的要求,却被教师“拔苗助长”,结果导致学生“昙花一现”之后却又如坠云里雾里,思维出现一片混乱……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时调整课时内容,或是对课时进行合理的压缩或扩大。这样,学生不但学得痛快,而且学得实在。
(三)激疑引思,诱情导趣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活动的任何环节,对学生进行激疑引思都是必要的。因为激疑引思的过程,不仅是对学习者个体思维的训练,而且由于个体思维能量的释放引发了群体的“涨落”,而这恰恰顺应了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全员参与,主体性得到淋漓尽致地张扬。试想在这样近乎沸腾的开放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兴趣、注意、情感等汇集成一片汹涌澎湃的大海,还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还有谁愿意作壁上观呢?
当然,质疑争论也有令人乏味的时候,因为小学生的任何个体行为都要受情感及兴趣的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要以情唤情,以趣导趣,使学生不但善学而且乐学,使学习过程一直呈现持续的、能动的、高涨的开放状态,促使学生听说读写、知情意行的转化整合,激活课堂教学的临界值,为形成更高层次的系统巨涨落创造条件。
三、开放评价体系,促成巨涨落,变无序为有序
评价作为反馈系统的重要一环,对教学过程的调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这样说,评价体系是反映学科教学水平的“晴雨表”,有什么样的评价,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科教学,只有评价体系的科学完善,才能标志着课堂教学的真正成熟。评价得当,给学生一个“是非”标准,便于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认识。当然,如果评价的作用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就离开放教学的要求相去甚远。笔者认为,教学评价的目的不应落脚于选拔和鉴定,而应在于通过评价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要让评价成为诱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基因,通过评价,架设起师生心灵的桥梁,向学生幼小心灵的炉火中不断地吹氧。
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评价首先就要具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单纯地就事论事,把目光停留在眼前的一道题、一句话上,而要细心地思考,现时的评价会给学生的明天带来什么?
因此,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就要灵活把握评价的尺度,并非凡事都要评得那么清,有时不妨模糊一些。既然允许学生对有些内容可以不求甚解,教学评价又为何不能更加开放呢?比如说,在评价的方式上,要力避消极、单一、静态和封闭,取而代之的必须是积极、综合、动态和开放。要将口试、笔试等结合起来进行全面评价、全程评价。应该鼓励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评价,不仅可以评价某些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可以针对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再作评价。这样的评价体系就是立体的、交互的、开放的。在评价的内容上,要更加开放,应允许学生通过不同方式来展示特长,应将听、说、读、写、唱、做、演、画等集于一炉,鼓励学生扬长避短。这样,学生就能无拘无束地向自己的潜能挑战,因为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谁知哪块云彩会落雨呢?对教师的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做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并重,不能以学生的书面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同时,评价还应体现出差异性来,“鼓励创见,尊重异见,宽容误见”应是衡量评价是否积极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这样才能让学生敢说、敢做、敢评,才能让他们体验到参与的快乐、成功的快乐,才能让他们乐此不疲地投入自学与反馈的良性循环状态,从而达到主体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促成课堂巨涨落的形成,使课堂教学在经历“混沌无序”之后,由于评价反馈又回归有清晰有序,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运转。
一言以蔽之,依据耗散结构理论和现代思维学的研究成果,建立开放的课堂教学新体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个性解放,为培养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江苏省师陶杯论文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