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科学地引领学生的思维,真正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努力让学生在活跃的思维活动过程中张扬个性,放飞思维,让阅读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一、 落实自主阅读,促进个性参与
罗杰斯曾说:“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获得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过程中消极、被动的地位,而主体性的确立,离开了自主选择就难以成为可能。因此,小语新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编入“你喜欢读哪几句?”的类似思考练习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阅读,学生的“自主”权得到体现。如《鸟的天堂》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学习,并要求学生在反复吟读中,读出韵味,读出为什么喜欢。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由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通过学习,总是能表现得兴致盎然,说得头头是道,气氛相当热烈。又如情感的自我选择:《动物园的晚上》说说你对课文的哪一节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方法的自我选择:用你最擅长或最喜爱的方式来展示和介绍某一种动物睡觉时的特点。伙伴的自我选择:自己想办法或与别人合作。这样的教学拓展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时空,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以展现和发展。这种自主选择正是学生自主意识、自主行为、自主能力的具体体现。
二、 鼓励质疑问难,引发个性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就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主动探究,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讨论、争辩,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认识的深入。“辩”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如教学《凡卡》一课,学生质疑:“假如爷爷收到凡卡的信,他会来救凡卡吗?”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时,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顿时,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纷纷举手发言。“我认为爷爷会来救凡卡,因为他自己已经很老了,冬天那么冷,还要给老爷家守夜,可见他维持自己的生活都很困难”。“我还从课文‘做甜蜜的梦’可以看出爷爷不可能来接他,因为‘梦’就暗示我们不可能实现的。”“我也同意这个意见。因为作者用‘梦’来结束课文,是要告诉我们凡卡要想摆脱痛苦生活是不可能的,那只能是一场梦。这就是更揭露当时沙皇黑暗统治下穷人的悲惨命运。”……这不能不说是创造性思维所带来的奇迹。由此可见,课堂上疑问让学生多争辩,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显著的作用,也促使了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
其实,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产生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在自己提出的问题驱动下,会更加积极地思考。纵观学生所提的问题,基本上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学生能自行解决的,第二类是需要老师点拨能解决的。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后记下这些问题,制作成“问题卡”,再给自己的问题进行分类,然后用相应的方法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学生在质疑——解疑——质疑的过程中,个性探究能力也会螺旋上升。
三、挖掘教材空白,发展个性思维
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或点到为止,或留下空白,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发展和创造的空间,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因此在教学中,作为教者应千方百计地寻求教材中“留有的余地”增加其弹性,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贮存的感性材料对文字进行思维加工,从而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比如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第五节后,可进行句式训练:
来了,在荷叶 。课文学完后,可提问:夏天来了,你想变成什么?我们也来当小诗人,练习按诗中的句式说话。先自由说,再指名说,交流,建议学生把自己的诗记录下来,配上美丽的画。又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可设疑延伸想象:“如果乌鸦再找到一片肉,狐狸又想得到这片肉,情况会怎样?”这样,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通过想象和适当的点拨,创设对话平台,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得到升华,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实践创造和发展个性的天地。
四、设计多层次作业,尊重学生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发展也各有不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经验,尊重学生个性、重视个性的发展。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和个性特长都有较大的不同,他们对所需知识的程度也都不同。因此,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必须多层次,有差异,教师应考虑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安排一些弹性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己挑选,以便扬长避短,更好地激发“自主”的兴趣。例如教师在布置抄写词语的作业时,切勿搞“一刀切”,让每个同学都抄个三五遍的,这样会让学生感到为了抄写而抄写,完成任务罢了,收效甚微。教师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一些抄写、简单动手、有趣味的作业,一方面使这些学生易学、乐学,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他们“吃不了”的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拔高要求,设计一些积累语言文字、扩展课外阅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这样,学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锻炼,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而且也解决了“吃不饱”的问题。如第三册《识字五》看着插图练习说话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需自主选择其中的一个或二个词语说一句话,中等生可以自主选择其中的三个或四个词语说二、三句话,优等生则可以把所有的词语都用上说一段话。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差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帮助不同能力的学生,通过不同作业的训练引导他们吸取、探究知识,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着差异性,不搞“填平补齐”,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
五、讲究评价艺术,诱导个性完善
在课堂上,只要我们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词,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去调控课堂评价,不仅能缩短师生双方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使学生得到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而且学生一旦感受到这种炽热情怀时,会激起对教师的信任和爱戴。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发自内心地欣赏学生的成长,为学生的进步喝彩,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感受、体验、理解的独特性和个性化进行多角度、激励性、亲近式的评价。例如:当学生的想法有道理,但表述得不够清楚,这时我会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老师已明白了你的意思,如果说得更明确些,那么大家都能明白你的意思了,试试看。”如果学生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我会用委婉的口气说:“看得出,你正在积极思考,但这种结论是错误的,没关系,再想想。”又如:当学生的字写得漂亮时,我会拍拍他的肩,让他感受到朋友般的祝贺;当小朋友精彩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时,我会情不自禁地与他握手,为他竖起大拇指;或者欣喜地说:“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你的回答太精彩了”,“你的提问很有价值,值得我们好好研究。”……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点燃了孩子们学习的火花,使学生品尝到学习的愉悦,师生之间产生了一种心心相印的情绪体验,这种亲近式的评价能迅速有效地使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和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新理念下新课堂的探索与实践使我认识到:最好的教育就是最大限度的发展人的内在潜能的教育,应关注人的发展,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以展现和发展。每个教师都应积极、耐心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发现、诊视每一棵富有个性的小苗儿,并创设平台,让他们尽情地表达见解、表现自我、展示才华。
江苏省尝试教学论文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