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以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逐渐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得到重视与落实。在一个追求形式鲜活、关注人文性的语文课堂背景的影响下,各种手段在语文课堂中层出不穷,有时更是多种手段“整合”在 40 分钟里,热闹非凡,令人目不暇接。 案例: 在学生自读课文《小池塘》第二段后。 师:读了这一段你们觉得小池塘美吗? 生:小池塘很美丽。 师:你从哪里感到小池塘很美丽? 生: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 生: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 生: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 生: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 师:这么美的小池塘,你们能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作画,教室里气氛活跃) (师选取几副作品展示)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小池塘美吗? 生:美。 师: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一段。 反思——在这一环节中老师的设计出现了错位。教师只是浅浅一读就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画池塘,而没有把有限的时间引导学生抓住重点优美词句去深深品味领悟小池塘之美,可以说画画对促进理解感悟根本没起作用。由于“感悟、体验、领悟”等说法频繁出现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些老师认为“感悟”是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点,把引导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此环节老师放弃了语言的学习和训练而突出一些做“秀”式的作画表演,颠倒主次,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的本真的缺失。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就明白地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那么,面对繁杂的训练内容,究竟应该怎样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说话,学会写文章呢?显而易见,语文课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当然,理解是基础。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再运用。这就达到了学习语言的目的。因此,阅读教学要重视理解语言的训练,更重视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训练。 一、初读阶段,让学生充分从整体感受课文语言。 面对一篇新课文,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美,语言的美。范读、配乐朗读、诗朗诵、讲故事,都是教师常采用的方法。先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他们自由读、指名读或齐读。这是篇的整体感受。在具体教学某一部分时,也要先进行整体感受。不过,这时要求更高了,一般采用学生默读、指名读、教师引读或有感情地朗读等。除了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样的读以外,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朗读指导,加深学生的感受。在教学《春到梅花山》中,学生朗读描写梅花盛开的情景,我指导学生:我们要把能表现梅花美丽的词语稍读重些,为了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要一边读一边想象从远处和近处看到的梅花的不同的样子。读完第二句后,稍停顿一下,让学生深深吸口气,闻一闻梅花的淡淡清香,在心中酝酿感情,最后把喜爱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指导,不仅使学生领略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还增强了阅读学习兴趣。阅读教学中,读是感受、领悟语言的重要手段,我们要贯穿在课堂的始终。 二、精读阶段,引导学生细读品味,深层次理解。 1、在理解课文中玩味重点词语。 对课文有了整体感悟之后,开始分析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层次理解,这时要善于指导学生抓住和玩味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教学《世界多美呀》第二段时,我是这样训练的:(1)边读课文边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学生抓住“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几个词,初步体会到世界的美丽。(2)你喜欢这些词语吗?说说理由。如有的学生说“我喜欢蓝湛湛,因为天空很蓝很蓝。”有的学生说“绿茵茵看出小草很绿,很新鲜”,“碧澄澄是说河水很清。”‘(3)引导学生把这些词语换成“碧蓝碧蓝”、“绿油油”、“清清的”等词,让他们揣摩表达效果的不同。这样,不仅进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和推敲,还在其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的精美。 2、联系上下文深入分析,平常词语寓深情。 《梅兰芳学艺》里第二段的最后一句写: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教师问:“说话”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是讲话的意思。教师接着问:眼睛怎么会说话了呢?这一问,学生眼睛亮了,纷纷举手发言,说得很深刻,很全面。有的说: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他的眼睛变的有神了。有的说:他坚持练习,日子一长,他的双眼渐渐灵活起来。这样,联系上下文,步步深入的训练,使学生感知了词句的丰富内涵,同时也进行了思维训练。 三、熟读阶段,引导学生熟读背诵,积累并运用课文语言。 学习语言不能只停留在“理解”这一层面上,要促使学生将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转换为自己的语言,做到烂熟于心,脱口而出,教师必须重视“积累”这一重要的中介环节。而背诵是积累语言的主要途经。它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正确领悟课文内容的思想感情,融情及物,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除了背诵以外,还有听写、摘抄等,这些都是记忆性积累。另外,我们要适当地安排具有创造性积累的训练,如复述课文、改写等。 学生通过阅读、背诵、转述、理解等方法积累了一些语言材料,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学到的语言呢?这就需要教师在理解,积累和运用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创设语言环境进行说写训练。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比较多的是采用口头训练的方式,比如:口头说话等,即使是书面训练,较多地采用先说后写,因为说的训练便于教师当场指导。 比如:苏教版教材中每单元的练习都安排熟记成语一类训练,学生积累了好多成语,如:春色宜人、百花盛开、争奇斗艳、五光十色这一组成语,让学生用上这些成语描写春天的美丽景色。学生把学到的语言运用到新的语言环境中,起到了迁移作用。 再如:《鲜花和星星》一文,教师在课文学完后,提供给学生一组画面:草原上成群的羊儿。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来当回小诗人,创作一首小诗,并给学生一定的提示:我最喜欢,这里,那里,真比。这样既训练了语言,又发展了思维。而且要求在说的连贯、通顺的基础上,还要求说出感情来。真正把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小池塘》一课我是这样引导的: 师:你从哪些词语和句子感受到小池塘的美丽? 生:(回答略) (师展示句子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师:这几句话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都有个“像”。 生:都把一样东西比作另一样东西。 师:是呀,要把一件事物比作另一件事物,这两件事物必须有相似的地方,它们的颜色和形状是很相象的。小朋友们,请你们想一想:还有什么会倒映在池塘里,像什么呢?同桌相互讨论一下。(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小鸟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架小小的飞机。 生:蝴蝶倒映在池塘里,像我头上戴的蝴蝶结。 生: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可爱的羊儿。 生:圆圆的月亮倒映在池塘里,像一面镜子。 …… 这种训练,不仅巩固了课文内容,又有力地促进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简简单单教语文》一文中说:“语文最本质的属性是工具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的实践指什么?听说读写,尤其是读和写!这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所在,规律所在,也是简单语文的本质和精髓。”于老师的精辟论断给我们以启示: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学习语言,进行语言的训练,在扎实的语言学习和训练中体现和感悟人文性。这才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所追求的目标。让我们的课堂少一些无效的“花哨”和“热闹”,实实在在地进行语文教学,扎扎实实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江苏省“金帆杯”论文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