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强调在课堂上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而且更强调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要真真切切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简简单单教学生。“真水无香”是语文,追求的真、实、简的教学境界,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
陶明浚在《诗说杂记》中把本色界定为:“本色者,所以保全天趣者也。”强调文学创作的自然天成而不加修饰,能够直接表现文章本来面目的语言称之为本色化语言。有了本色化的语言更需要本色化的阅读。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惯性思维是政治学解读、社会学解读等等,致使阅读与文本之美产生“隔”,真正的文章之美淹没在功利的阅读中。其实阅读是作者与读者之间共同完成的一次审美体验。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读法,整齐划一的目的阅读势必与差异化、个性化的审美体验相抵触,并最终覆盖个性化审美。
杨再隋先生说:“语文课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何谓语文的本色,又何谓本色语文?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形成与发展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讲明白一点,学习语文就是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面对粉墨登场的小组合作学习,面对纷至沓来的激励性评价,面对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语文界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语文要“消肿”、“减肥”、“瘦身”,语文课要求真、求实、求简。下面,笔者就截取几个教学中的镜头谈谈自己所认为的本色阅读。
一、“真水无香”的课堂是求“真”的课堂
所谓本色阅读,就是让学生真正与文本直接对话,在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独立自主地理解、体验、吸收、摄取文本所蕴含的人事和景物、概念和语意、思想和意义、情感和态度等等。提倡本色阅读是符合接受美学的理论原则的。因为任何作品一旦被读者阅读,就会被读者的阅历、思想、情趣、个性、民族心理等因素过滤,形成各种各样的思想、形象,进入读者的头脑,这时作品在读者心中的意象已经不完全是作者心中的意象了。古人说,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中外的文学评论家都承认读者对文本的解读与作者的原创之间具有差异性。不仅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同一个读者在不同时期看同一本书,其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清朝学者张潮说,少年读书如井底观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阳台赏月。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文化修养都会带来阅读的差异,本色阅读就是在这种阅读心理的差异上形成的教学策略。
镜头一:《三打白骨精》教学片断,课始,教师让学生读课文题目质疑,于是有的学生问:“白骨精是谁?她有多大的本领?”“孙悟空三次是怎样打白骨精的?”“最后结果是怎么样的?”……老师说道:“问题的答案请到书中看个究竟吧?”乍一听这一案例,有人会竖起大拇指给予称道,他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更主要的是调动了学生情感参与,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但细细想想,难道全班同学没有一个预习课文的吗?难道没有一个学生看过《西游记》吗?如果有一个同学看过、预习过,胜负的结果及整个过程文中叙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用得着花费时间去推想故事的结果吗?这样做答案只能是——学生故意配合老师的“设疑导入”,并且配合的天衣无缝,“要讨每个人的欢心”(唯独不讨每个孩子的欢心),这只无形的功利之手正牵动着教师,表着一出又一出合乎“某种胃口”的木偶公开课。其实这种刻意追求“完美”的公开课是一种温柔的伤害。
镜头二:《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师在课题上做了点文章,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草船借箭”中的“借”字能换成其他的字吗?有学生说:“我看能换成‘骗’字,诸葛亮利用自己的学识骗了周瑜,骗了曹操。”还有学生说:“我认为换成‘偷’,诸葛亮是在曹操不知情的情况下得到箭的,和偷没什么两样。”还有的说:“诸葛亮是在谈笑间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十万支箭,我认为可以用‘得’。”……教师最后总结:“那么用哪个字最好呢?题目改不改?”由此展开讨论,最终让孩子们把自己对本文的独到见解写下来。它意味着让学生从各种束缚、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也意味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将成为学生涌动的生命流程中的快乐驿站。在这个流程中,让师生共同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快乐地诉说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尽情享受着本色阅读的乐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这样的对话是本色阅读教学中的关键。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因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不同,自然会存有差异。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我们就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以便提出顺应其阅读心理个性发展的阅读要求。
二、“真水无香”的课堂是求“实”的课堂
阅读教学要紧贴文本的地面行走,在言语的丛林中穿行。要紧扣语言,咬文嚼字,品次品句,亲吻语言的馨香,咀嚼语言的滋味,触摸语言的体温,掂量语言的轻重,辨别语言的色彩,玩味语言的意蕴。要有对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要有文字敏感。因为阅读教学就是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起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起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因此要不让那些看似细小却又是有血有肉的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乃至一个标点溜走,语言实践的同时,并不是就降低了语文学习的人文性。课文的文字词汇并非一些冷冰冰的符号,而是作者思想的结晶,情感的载体。正如海德格尔说的:“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是人存在的领域。我们只能在语言中和存在相遇。语言即言说。言说即指示出,让看,让听;它以显现、敞开、照亮的方式呈现世界。”阅读教学必须“着意于精神,着力于文字”。
镜头三:《月光曲》(第 9 自然段)教学片断
在引导学生体会月光下的大海由平静——微波粼粼——波涛起伏的变化后。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大家感受到大海的变化呢?
生 1:可以读出大海的变化。
生 2:可以画出大海的变化。
生 3:可以演出大海的变化。
师(一愣):演?可能有一定的困难,老师建议你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这样,喜欢采用朗读方式的同学坐到一起来商量一下怎么读好,喜欢画画的同学坐到一起来,开始行动!
在教师的号令下,学生纷纷行动,用近 2 分钟的时间终于抢到座位,安顿了下来。选择朗读的同学有二三十人,大家虽然坐在了一起,但一大堆人,无法商量,还是各自各学各的……
从这个镜头中,我们看到学习只是流于形式,于是,教室里热闹非凡,仔细观察,学生仔细研读的有之。谈笑风生的有之,吵吵闹闹的有之,表面热闹,其实在的效果可先想而知。
镜头四:请看一教师在上苏教版语文第四册《台湾的蝴蝶谷》时对词语的处理教学片断:
师:(出示课文第二小节)这句话中哪些语句让你印象深刻?找出来并谈谈你的感受。
生 1:我喜欢“色彩斑斓”,这个词写出了蝴蝶颜色的鲜艳,看到这个词,我就感觉到蝴蝶的美丽。
生 2:我觉得这个词可以换成“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生 3:“聚会”是拟人的写法,这样一写把蝴蝶当成了人,感觉到蝴蝶的活泼可爱,也说明蝴蝶谷的蝴蝶多。
生 4:我们小朋友特别喜欢聚会,聚会时特别快乐。看到这个词,我就知道蝴蝶们赶到蝴蝶谷去的时候一定非常高兴。
生 5:“赶来”说明蝴蝶飞得很快,心情急切,希望快快飞到蝴蝶谷。
生 6:“一群群”写出了蝴蝶的多,也告诉我们蝴蝶是成群地飞的。
师:那这里的“穿”和“越”交换一下位置好吗?
生:异口同声,不好。
生 1:树林很大很大,小小的蝴蝶越过树林,会很累很累。
生 2:蝴蝶不会游泳,从小溪中穿过,翅膀会被淋湿,就不能飞到蝴蝶谷。
生 3:森林很高很高,蝴蝶飞过大树会飞不动的。
生 4:蝴蝶从溪水中穿过会淹死的,我们不忍心让蝴蝶淹死,所以我们不同意两个词交换 .
师:你们真有爱心!就请用你们绘声绘色的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
在孩子的眼中,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词就是一个童话,孩子们用心去体味所得到的答案,是教师所欣赏和望尘莫及的。阅读课中,以语言为抓手,引导学生去涵泳品味,自然散发着语文气质。
三、“真水无香”的课堂是求“简”的课堂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不要硬给语文课加重任务,拔高要求,也不要脱离学生实际,求全、求多。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也不要使教学方法花样翻新,更不要让课件充斥课堂,喧宾夺主。
当前,有些课,尤其是公开课,容量太大,节奏太快,课件太多。教师连珠炮式地讲话,手忙脚乱地演示,学生急匆匆地对答,扫描式地观看,没有回旋的余地,没有咀嚼回味的时间,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如此,知识如何能内化?技能如何能熟练?
镜头五:有位教师在教学《四季》一课时,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景色教师每学习一处都出示多媒体课件。春天,万物复苏,小河流淌,树木吐出新绿,学生看后:“哇,真美!”夏天,百花盛开,彩蝶起舞,鸟语花香,学生看后:“哇,真美!”秋天,大雁南飞、五谷丰登、苹果飘香,学生看后:“哇,真美!”冬天,白雪皑皑,整个世界粉妆玉砌,学生看后:“哇,真美!”一节课除了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及学生大惊小怪的“哇”声,很少看见学生静静地读书,专注地思考。课后,听课专家靳家彦老师风趣地说道:“这堂课我可以用辛弃疾的一句诗来形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镜头六:《赠汪伦》教学片断:教师在学生读课文,看课文图片说话后,让学生做分组选择性学习:喜欢表演的学生表演多种赠别的情境;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画赠别的画;喜欢音乐的学生到电脑上点击适合表现赠别的乐曲,并配乐朗诵……
新课程强调学科整合,关注学生的个性张扬,但语文学科的整合绝不是各学科的大杂烩,张扬个性要以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非语文活动占据课堂,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与文本本身没有多大的联系,有的只是教师才艺的展示。还有一些好像是语文活动的东西也塞进了课堂,耽误了教学时间。比如举办记者招待会、电视采访、实话实说等等,这些形式偶尔为之也可以,但需要严格控制时间,且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由于只是给少数优等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大部分学生是旁观者,教学不是面向全体学生,效果不大。而有一些简单朴实的课,初听不怎样,但越嚼越有味,越嚼越有文化气息,书卷气浓。
杨再隋强调:语文课要“消肿”、“减肥”、“瘦身”,化繁为简,削枝去叶,突出主干,凸显主体,理清主线。所以要念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十字真经”,紧扣“知识、能力、方法、习惯”“八字要诀”,强调“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应用”四项要求。再次倡行“一课一得”,即一堂课,目标要集中,任务要单一,要求要明确,训练要落实。言其少也、精也。而不是说只有一个要求,一项任务。也要重提“精讲多练”,精讲,即讲精华,讲精髓,讲精炼,画龙点睛,提要钩玄,要言不繁,惜时如金。当然也要求学生问答简明扼要。多练是相对精讲而言,即让学生多读、多写,自主参与言语实践。当前语文教学中有“脱离文本,过度发挥”以及“用学生的集体讨论代替学生的个体言语实践”的现象,因此要强调,对话主要是和文本的对话,要深入钻研教材,疑问主要从文本中来,答案主要到文本中去找,要不离文本,紧抠词语,有时要咬文嚼字。
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荀子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教学中要求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点滴勿漏是不可能的,效果也未必好。其实,正是这种“不全、不粹、不足”,才使得语文教学更精炼、更精彩。所谓“简洁为美”,意在于此。
繁华落尽见真淳,“真水无香”是语文。语文教学再也容不得花样翻新式的把戏了,我们必须去掉“模式”和“步”的装饰,恢复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语文教学应该以语言为本,把感受文本、品味语言、内化思想融于听说读写之中,从形式的教学回归到语文的本位,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因此而得到更好的提升。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在我看来,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无乃两个字——本色。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设计》2004 年第 2 期
2、《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4 年第 4 期
3、《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第 3 期
4、《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05 年第 2 期
5、《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6 年第 1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