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写我心——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
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俞振蔚
作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心中不快,通过作文渲泄,达到心平气和;心中欢喜,通过作文诉说,心情恢复平正;在作文里,可以上天入地,呼风唤雨,可以连接千里,审视古今;可以嬉笑怒骂,痛快淋漓……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每个人必须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障碍。要以平常心对待作文,要把作文当作自己的伙伴,当作贴心的朋友,对它哭﹑对它笑﹑对它诉说心事﹑对它畅想前程,无话不说,无所不谈。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走出作文教学的怪圈,才能彻底放松学生的手脚,才能让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快乐作文。结合中段教学新课标对写作的要求,我在教学中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快乐的写作环境,让学生把写作作为自己的伙伴,从而快乐的去生活,去快乐写作,让学生“我手写我心”,不再为作文而作文,只是自己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已。
一、游戏,作文的火花。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游戏是孩子们最正当的行为,让游戏渗入到作文训练中,或者说让学生在游戏中作文,和作文一起游戏,玩中学写,写中再现玩趣,作文也就成为最稀松平常的事了。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和作文一起分享游戏的快乐,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件痛苦的事。
案例《一次……游戏》
三年级上期的一次作文课,当我信步走向教室的时候,听见教室里一片喧闹,整个教室似炸开了锅,一个个嚷着:“画一个圈,不对,不对……”“画大一点大一点……”透过玻璃窗我发现语文学习委正在黑板上画着一个大大的头像,却只画了一个小鼻子。我想这个机灵鬼可能是带领同学们准备做摸鼻子游戏,我不由得停住脚步,不想走进课堂去破坏这一难得的快乐,这不也是这次作文课的内容嘛。只见全班同学兴趣极高,个个争先恐后,学习委指挥班级里比较调皮的一位男孩向前摸鼻子。男孩在蒙住双眼后转了三圈后向前迈进,可结果这位学生在同学们不同的呼声中迷失了方向,竟然转向了教室里的其它学生,他摸到的是一位学生的鼻子,教室里一片哗然。利用这情景,我在学生的笑声中走进教室,在画像的上方写了“一次__活动”,在一片笑声,一张张兴奋的脸,一个个笑得东倒西歪的状态下,我开始这次作文课的教学。在简短的指导中,学生开始写作文,同学们眼睛都闪着喜悦的光芒,红润的脸蛋上堆满了微笑,这是以往作文课所没有发现过的景象。30 分钟后,学生基本都交卷,个个大约三、四百字,且篇篇内容具体,情景交融,学生把摸鼻子的快乐在字里行间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正体会到作文的快乐。事后,学生一直追问我什么时候再上这样的作文课。
二、倾诉,作文的本质。
作文是最忠实的伙伴,天天陪伴着同学们。当你烦恼时,可以向它倾诉,当你快乐时,可以和它分享,当你痛苦时,它会给你安抚,当你愁闷时,它会悄悄地来到你身边,默默地跟着你,让你远离孤独,与欢乐作伴。
案例:写一写你成长经历中你最满意,最伤心﹑最无奈、最难忘的一件事。
学生在选材中就有针对自己的烦恼而作,一位学生以《哎,这个星期天》为题,他用朴实的语言描写了自己星期天一天的活动安排:起床写作业,学奥数,去英语特长班,下午学绘画,再学舞蹈。字里行间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的苦恼,渴望自己拥有一个真正的星期天,渴望自己变成一只小鸟自由的在蓝天下飞翔,渴望自己变成云朵在天空飘来飘去。烦恼的时候,就和作文说说自己的心理话,排解心中的烦恼。作文成了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让小作者尽情地对它说,尽情的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没人打搅,没人干涉。
三、生活,作文的源泉。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周围的生活写出来,把我们平日所见、所闻、所做、所想的写出来,叙述喜闻乐见的事情,刻画具体可感的人物,描写时时变化的风景,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在作文训练中的主体作用,多让学生“自己”作文,让学生多写放胆文、自由文,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想所感,写出自己独特的作文来。
生活中可写的东西太多,生活中的一次简单自我介绍,自己一次独立购物的经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学校班级里同学的变化,家中最熟悉的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校长的一次讲话,老师的讲课,父母的叮嘱,餐桌上的闲聊,课间同学间的活动;一次实验,一次体验,一阵风雨,一张照片,一个过客,一次电话……等等,只要留意生活,只要真心去感受生活,作文就会成为你忠实的记录者,成为你最好的伙伴,让你进一步体会生活的滋味,丰富敏感的心灵。如学生的作文《门前摆小摊的老奶奶》《橘子树开花了》《一次特殊的写名字活动》《你想认识我吗》等都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四、幻想,作文的翅膀。
儿童的心理结构是想象和幻想,用神话般的方式来观察现实和解释世界是他们固有的心理特点。儿童一般都喜爱童话,对童话里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在现实生活,碰到什么问题、难题或者一时弄不明白的地方,他们就会充分发挥想象,借助想象中的人物和情景来解决问题。
在“找春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根据春天的一些不协调的风景:白色垃圾,沙尘暴……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学生在思索中寻求着解决的方法,可现实的很多东西是他们能力所不及的,他们就运用了自己喜欢的方式,在童话般的世界里,生动地展示他们心中的理想,实现着他们的梦想,奇特的想象成为他们习作的源泉。他们和作文一起幻想。如学生习作:《地球妈妈哭了》《香椿树》《明天我的家在哪里》《未来的家园》等,一篇篇童话,倾注了学生的心声,寄托了学生的梦想。习作不仅篇幅长,情节曲折,表达方式也多样,叙述手法有变化,拟人、夸张、比喻、排比等修饰手法都会运用。他们在想象中幻想着春天永远是绿色的,地球永远是绿色的,家园永远是美丽的,人与动物是和睦的。作文成为了他们放飞自己梦想的摇篮,童话成为了他们理想的世界。
五、学习,作文的积累。
当学生用心去学习:认识大自然的规律,把握教学的奥秘,体会语言的玄妙,深入旋律的世界,参与体育运动,解读形与色的世界,实际就是积累信息,这些信息都可以转化为文字,转化为学生习作的源泉。
1、和作文一起学习语文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即是学生学习的范文,通过它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又提供了练习材料,在学习中写作文,在作文中提高阅读的能力。学了《理想的翅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想扎一个理想的风筝,再试飞,然后再以风筝为题材,写自己的理想。学生在学中动手,动中练写,以课文为基础,又强化了对课文的练习。学了《妈妈的葡萄》,续写一篇,想象一下小狐狸后来怎么做,是选择报仇还是为了妈妈好好的生活,充分发挥想象,让学生在叙写中体会如何做人和关注大自然。学了《七色花》,想一想七色花还能帮你实现什么愿望,仿写一段或者一篇。学完《山沟里的孩子》,让学生把自己和山沟里的孩子做对比,体会山沟里的孩子不辞辛苦,为了求学的那种刻苦的精神,体会希望工程的那幅画,然后写一篇读后感。学习完古诗《赠汪伦》可以改写成一篇以“送别”为内容叙事的文章。
2、和作文一起学习科学。
科学课一般都要求学生动手做实验,并记录观察实验情况,总结观察结果,这些都是很好的习作素材。观察实验,可及时作好观察记录,并通过一定的分析得出结论,这就是一次习作。做了一个小物品,用什么做的,怎么做的,采取了哪些步骤,做成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作用,一一写清楚,又是一篇不错的小论文。如习作《一杯水的启示》《火怎么着了》《我的沙盘》。
3、和作文一起听音乐。
音乐课训练的是学生的听觉,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练就灵敏的耳朵,拓宽观察的手段,会在生活体验中用音乐的耳朵去聆听去感受。听了《我们生活多么幸福》,想一想哪一段旋律最优美,哪段旋律最强劲,音乐运用哪种乐器来表现,有几个层次,各层次又是怎么变化,对自己产生怎样的影响包括其他同学是怎样反应的,老师是如何引导的,一一想清楚,也就可以有条理地写清楚,再一次清晰体验到音乐的美,也感受生活的幸福。
4、和作文一起画画。
画画就是教人学会“看”,学会观察、欣赏大自然,训练学生观察形状、色彩的能力。学生的作文可以用画来再现,看到一幅画,可以用文字来表现。观察的表述过程实际就是再现一幅幅画面,再用文字写出来,作文和画画关系十分密切,和作文一起画画尤为重要。面对浩瀚的大海,行驶的小船,落日的夕阳,这样的场景,用眼睛去摹画,去勾勒,去着色,会发现大自然的魅力与和谐。用笔去写,用心去感受,那又将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5、和作文一起探索数学奥秘。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他在提高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作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写数学日记,数学论文就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新的方式。他们通过自己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研究其数学原理,从而用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探索数学奥秘的过程。如习作《我的新朋友——调皮的小数》《镜子中的学问》《我的数学银行》《今天我和数学一同成长》等。
6、和作文一起快乐寻求生活中的英语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学生学习的枯燥是学习这门新课程的一种障碍。让孩子学习生活中的英语,寻找生活的英语,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学习这种语言的快乐就成了教师上课的核心。学生在寻求中把自己学习英语的快乐﹑苦恼﹑困难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就成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另一种方式。如《我爱 abc》《英语伴我行》《生活中的英语》等小作文。一片片朴实而不失风趣的作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学习英语的苦与乐,同时也拓宽了他们学习英语的途径。
写作的快乐源于对作文发生浓厚的兴趣,兴趣的产生来之于对生活的留心观察和对作文成功的体验。只有当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教学才能真正的实现那句老话:“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才能向着快乐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