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今读》“吾日三省吾身”有感
家里的书柜里有一本《诸子论语》,也只是偶尔兴致上来的时候,浮光掠影地信手翻翻,哪里真的去细细读过呢?世事总是难料,最近,睡眠极差,总是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与其躺在床上因睡不着而纠结,不如看点什么。随手拿起了一本《论语今读》。周围安静容易心境,我竟能很快进入佳境……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各种版本对“吾日三省吾身”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三省”与后面自我反省的三个方面刚好对应,“每天都要自我反省,这三个方面我都做到了没有?”另外一种理解,“三”是泛指,言数量之多。“吾日三省吾身”是说每天多次反省。一般认为后一种解释更合理。李泽厚先生认为,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反省自身对“主体间性”的忠诚度,具有极高的宗教情怀;“主体间性”在这里即是上帝,对它的反省即是面对上帝的悔忏。
我关心的不是各家对这句话有什么不同的理解,我更在乎的是这句话中所蕴涵的与我有关的、能引发我深思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尽管我已从教十多年,可是面对课改新形势,面对个性纷呈的学生,感觉到的不是驾轻就熟,而是更多的心虚胆怯。我的经验也算是日益丰富,我的教学也算是日渐成熟,我的课堂风格也一贯以语言精彩、旁征博引、洋洋洒洒深受学生好评和喜欢,可为什么教学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考试成绩也是差强人意?我也由原来的气定神闲变得心浮气躁?我不甘心,当然也不理解。最终,在我认真学习了《语文课程改革标准》,阅读了大量的素质教育文献后,我再三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终于发现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我想,也许许多语文教师都普遍面临如此现状吧。
一. 缺乏学生主动思考的体验
课堂一直是展示我个人才情的舞台。我悉心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我自以为我的课讲的很精彩,因为,学生反应良好,课堂气氛活跃。但我终于发现这些“良好”“活跃”,这仅仅是学生被我的热情感染而已,殊不知我让学生当了旁观者、局外人,他们被动的接受着我的传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想到自己的感悟,长时间的单边训练,使学生们思维僵化,而且滋生了依赖思想,久而久之,就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关注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 缺乏对学生真正的尊重
赞可夫曾经说过:“努力使学生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都能只有的呼吸。”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也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创设一种结构模式,让学生处于无拘无束畅达的状态,才会尽情的参与与自由的表达,创新思维才能孕育诞生。”而我们一贯的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用价值尺度规范着活生生的生命,是在复制生命吗?实在太狭隘了,其实是扼杀学生的灵性。窒息了民族的生机最后,培养出来的不再是有个性有发展潜力的人才,而是在钢模下铸造出来的产品,人的价值、地位、情感已经可怕的消失了。身为教师,应该尽快转变角色,走下圣坛,真诚的爱自己的学生,爱他们的优点,也爱他们的缺点,亲近他们,与他们心心相印,尊重他们的人格,少一点审视责备的目光,多一些欣赏鼓励的热情,注意十分谨慎的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想方设法为他们获得成功创造条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最终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一种真诚合作的新型关系。
三.缺乏自我素质的提高
多年来,我们常教导学生:“不学则退,不思则惰”,可从没对自己说:教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惯于严格要求学生而疏于自我提高,在纷纭复杂的事态面前,我们是那么孤陋寡闻,在日新月异的世界中,又总是固步自封,学生需要什么,他们在想些什么,更是茫然无知。按理语文老师应该爱读书、多读书,可是我却没有通读四大名著,更不能自觉钻研相当的教育理论,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也许我们的确太忙了,一天到晚围着学生转,还有办公桌前作业堆成小山,可是,这一切都是原谅自己的借口罢了。惭愧的很,读书对于我已是兴之所至了,终年相伴案头的是各种教参,各种题集,虽天天与语言打交道,可并不深爱语言,虽然在作文课上把学生的作文批得头头是道,可自己却述而不作,很少用一支笔把生活中的点滴发现和思考记下来,把写作中的甘苦拿来与学生共享。身为人师,才疏学浅,误人子弟,实在汗颜。更让人难以置信的的是,我这个自诩为和蔼可亲的老师也会“河东狮吼”,因为觉得春风化雨式的教学管理有时根本吃不开。
扪心自问,孩子有什么过错呢?是所有的老师耳提面命,叫他们听话乖巧,否则要挨批评、歧视甚至变相体罚,他们在老师的威严和压力下,过惯了缺少尊严、没有自由、看人眼色的日子,当然也渐渐失去就纯真的天性和童心,开始习惯于顺从、低眉俯首、察言观色,甚至阳奉阴违,缺乏独立、自尊、自信的品格和追求平等、民主、自由的东西,更没有学到宽容、博爱、人本主义这些最美好的东西。
总之,以上种种不足,就是我的努力方向。增子“吾日三省吾身”,使他自己成了一代宗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对自己教育生活中的遗憾,总是不断反复反省,最终成为世界级的教育家。而我们语文老师真应该重新深思,发现自己,升华自己,提升教育理念,完善自己的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