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自己
马杭中心小学 徐伟杰
转眼间,来到马小已经9个年头了,日子渐渐褪去了我青涩的外衣,我已渐渐融入了马小这个大家庭,回顾往昔,这一路走来,累并快乐着,值得庆幸的是自己的专业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我是一名科学老师,但我觉得我成为科学教师颇具戏剧性。中学时理科成绩远远优于文科成绩,但莫名被文科班录取了;大学志愿本来是除师范别的都可以的,结果被师范录取了,而且还是中文系;成为教师后,我这个中文系毕业的现在居然从事的是科学教学工作。但我从来没有放弃过我的追求,我觉得,只要自己努力,无论在什么地方,总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几年来,一直在做的就是学习。首先就是学习如何做老师,如何做好班主任。刚开始工作时,往讲台前一站,手都不知道放哪儿好,背在身后,直到手心冒汗,是当时同年级的蒋军艳、吴敏菊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帮助,在向她们的不断学习中,我渐渐明白了如何去应对学生的各种情况,如何让班级井井有条,如何与家长对话等等;其次是学习如何上课,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刚做教师的头两年,那时我还是语文教师,金教导是我的师傅。记得开学第一节课,金教导就来听课,可是在这之前,我连小学语文课怎么上还不知道,结果可想而知,接下来,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听课、上课,因为我的普通话本来就不标准,加之学校语文教师女教师居多,金教导就要求我多学习孙双金、于永正等特级教师的上课风格,甚至要我学国家领导人讲话的语气,慢慢地,我逐步向一名标准的语文教师靠近了。后来,我成了科学教师,因为科学教师数量本身少,我必须花更多的时间自己去钻研,我相信学科相通,用语文的知识去从事科学也未尝不可,我还积极向其他学校的科学教师请教,特别是区教研室每学期一开学总会组织全区的科学教研活动,这对我来说是绝佳的学习机会,终于,我获得了教研室巢老师的认可,2007年9月,我站在了区科学教研活动的讲台上,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区级公开课,面对几十个来自全区各个学校的科学骨干教师,我收获了自信。
我觉得任何事,只要去做了,就有成功的可能,而不去做,是绝对不会成功的。来到马小,我有几个第一,第一个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生,第一个科学专职教师,武进区科学教师中第一个硕士生。记得我第一年做教师,就接到了一个做DV片的任务,其实当时我连什么叫DV都不知道,但谁让我是男教师,谁让我顶了第一的名号,这就是压力,于是我开始钻研,终于搞出了第一部DV片《家装与环保》,当时获得了武高杯三等奖;研究生报名时,当时可能是一时匆动,但真正报了名,就有点骑虎难下了,最后,我就只能一直逼自己,自己给自己施压,最痛苦的一次,论文开题结束时,坐火车回常州,居然晕车了,晕的可是火车。数棋,很多人听到肯定都有一样的声音,这东西我肯定不会,但当我接到这个任务后,我从没放弃对它的研究,甚至偷学别人的技术,至今一共参加过三届区比赛,第一次一个个人三等奖,第二次团体三等奖,第三次团体一等奖,慢慢地,我从以前是我主动要和别人联系去切磋,现在是别人要和我们来切磋。金钥匙科技竞赛,我特意跑到南京组委会,向他们取经,运用高中特有的“题海战”辅导学生,从2004年4个学生参赛到现在近20个学生参赛,2010年一等奖以上就有10个人。也许大家都觉得我会表演个小品,其实我是非常不自信的人,从小到大,我最害怕的就是登台表演,但在不服输的劲头下,我愣是成功塑造了三个形象,猪八戒,李阿蓝,环卫工人。信息技术,我不是内行,但我觉得,只要去钻研,就没有搞不成的东西。沈大师是我的榜样,他也不是科班出身,但胜过很多内行,我们同样也可以。我给自己不断树立新的目标,小学高级教师,硕士研究生,常州市教学能手,以后,新的目标会是小中高,常州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以后会更远。做了这么多,我觉得最大的好处就是学期总结的时候有话可说了,别人或许为自己没有什么荣誉、没有什么公开课而担忧,但我区级以上公开课一学期至少一节,区级以上的奖状证书更多,就像现在写下这篇文章,我同时接到了市级、区级、校级三节公开课的通知,我愿意去尝试,学期结束时,我希望这又是我一个宝贵的财富。
最后,用这句话作为我的结束:今天,我们以马小为荣,明天,马小将以我们为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