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张晓丹老师论文获武进区年会论文一等奖
发布时间:2022-01-1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晓丹

此时无声胜有声

——浅谈默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马杭中心小学  张晓丹   

内容 在如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热闹,“默读缺失”现象较为严重。本文从透视琅琅书声的课堂,思索默读为何被人冷落,进而重新认识默读;最后从三方面论述如何让“默读”点亮课堂宁静才能致远,思考才能智慧!

【关键词】  默读缺失         品  思  

一、透过琅琅书声的课堂------从课堂上看“默读缺失”

阅读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出声的,叫朗读;一种是不出声的,叫默读。默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是在学习其他学科中普遍采用的方式。学生的各科学习都与默读相关,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通过默读的方式体现的。

在各级各类公开课教学中,教师往往怕冷场,一般很少让学生默读,即便采用,也是蜻蜓点水般地安排2-3分钟。更为普遍的,安排默读的时候,也很少在课堂上教给默读的方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刚刚启动的学生默读,就被教师迫不及待地接过了话题,变成了教师与几位好生的一问一答。很多老师将“读”功利化很少肯花时间让学生潜心地去默读课文、去思考问题,没有真正地将默读放在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

二、默读,想说爱你不容易------追问“默读缺失”的深层原因

语文课堂固然需要活跃的气氛、热闹的场面,但是相机、适度的“休止”与“空白”,让课堂出现一种灵敏的寂静的气氛也是不可或缺的。“学而不思则罔”,离开了安安静静地思考、揣摩、品位的课堂又有什么生命力可言,但是教师们为什么不留下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默读呢?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片面理解“以读为本”的内涵

新课程指出,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但“读”不仅仅体现为书声琅琅的有声朗读,还有同样重要的静思默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而且对各学段的默读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默读”算得上是人们终生学习的一种主要阅读方法,我们很难看到在图书馆、阅览室、电脑前读书查资料、读报纸、看信件时会有人在高声朗读。仅仅重视朗读而忽视默读,就曲解了“以读为本”的内涵。

(二)过分追求“动感课堂”的热烈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充满了“动”。课堂氛围热烈是新课标下许多教师作为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教师怕默读会造成课堂的冷场,很少肯花时间让学生潜心地去默读课文。个人认为朗读固然重要,但是默读同样不可或缺。学生只有静下心来默读文本,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做出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才能让学生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为有效对话做好必要的铺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度地“沉默”是不可缺少的,千万别将“默读”打入冷宫。

此时无声胜有声”------让“默读”点亮课堂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别是从中高年级起养成默读的习惯,可以提高阅读能力,使人终生受益。窦桂梅老师曾对小学语文教学中“阅”与“读”的割裂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在“课标”的引领下,在语文先辈的强烈呼吁下,小学语文教师懂得了小学语文课堂要重视“读”,并且要书声琅琅,这实在难得。然而,“阅”就是用眼看,就是用心想,就是理解、揣摩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会有“读”。“读”并不是单单表现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也有静思默想的默读。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明白:课堂要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默默品味的“场”,也就是营造一个“静静的学习的场”。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静思默读中深入研读

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古人也强调“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不懂的词语、问题在书上做好记号;在进一步剖析文章内容的默读时,学生应该针对一定的问题,仔细地、逐词逐句地、前后联系地默读课文,通过圈画批注,来静心研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几点:1.仔细阅读,你明白了什么?这是基础性的要求。2.仔细阅读,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是体会性的要求。3.仔细阅读,你什么地方还不明白,产生了什么疑问?这是批判性、创新性的要求也就是说,语文课堂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清静的环境,一个品尝的境地。学生在默读时动动笔,圈圈、划划、点点、写写,促使学生读思结合,动脑又动手。通过“圈画批注”来“潜心会文”。

有位教师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中教学原来的瀑布这一自然段时,老师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圈画批注。用“——”划出能概括原来的瀑布特点的词语,用“ ……”划出能表现出这个特点的有关词语,引导学生默读、思考、理解、感悟。有的学生从“雄伟壮观”这个词体会到了瀑布的特点;有的从“汹涌”、“滔滔不绝”、“咆哮而下”、“一泻千里”、“巨大水帘”、等词语体会到了原来的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象。就这样,学生在默读时动动笔,圈圈、划划、点点、写写,促使学生读思结合,动脑又动手,提高了默读能力。

所以与其说学生是在动笔默读,不如说是学生在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与其说学生是在批注,不如说是学生凭自己的知识、情感、智慧、灵性,赋予文本新的意义与内涵,得到情感升华,进而忧文中“人”所“忧”,喜文中“人”所“喜”。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在静思默读中释疑解难

默读可以默默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可以根据思考的需要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看,反复想,从而促进思考,促进理解的深入。阅读需要静心思考,潜心感悟,课堂教学就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静静的阅读中酝酿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

一位教师在教学《祁黄羊》一文,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有学生质疑:“祁黄羊一会儿推荐自己的仇人,一会儿推荐自己的儿子,会不会是他知道仇人快死了,故意这样的?”这个问题确实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教师采用了让学生默读感悟、自主探究的方法。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默默研读的局面,学生们神情专注,自主探究。默读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初读时的疑问进行了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没有经历一番默默的研读,学生要有这样精彩的表达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遇到疑难处不妨“放一手,退一步”,让学生静下心来静思默想。通过反复默读,细细品位,引领他们去思考问题,叩问文本。这有助于释疑解难,为学生深入感悟扬起风帆。教学过程着眼于学生的探究过程,着眼于学生对教师的“摆脱”,学生反而会进入“自主得之”的“忘师”境界。在这一教学案例中,学生不但搞懂了祁黄羊这样做的原因,而且对他的出以公心的品质更加深刻地了解,学生的理解感悟可谓水到渠成。

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只有先让学生充分地静,课堂上“动”的环节才会精彩纷呈。其实这个时候,是“外静内动”啊!静心默读,能锤炼学生的阅读品质、思维品质,静静的阅读能使学生的思维更趋深刻、更趋严谨,那种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消磨掉的是宝贵的生命。有了思维品质的阅读课堂,才具有厚度与深度,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生活的质量。

(三)静能生慧,慧能启智----在静思默读中体会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篇文章无不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在静静的读思中去体会。请看江苏省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天鹅的故事》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朗读了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段落,真是英雄所见略同。的确,一只老天鹅破冰,一群天鹅破冰这三个段落写得感人至深。感人至深的文章需要静心体会,尤其是对于那些令你心中一动的词句,最好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个词、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这三个段落?将自己的感受写在词句边上。(学生潜心读书,写感受,教师巡视并作个别点拨。一段很长的静默时间。)师:同学们学得是那样专心,老师很感动。谁愿意第一个交流?学生有的说道“读到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一句时,感受到老天鹅很坚强,有一种奋不顾身的精神”;有的学生谈到“‘像石头似的’这个比喻写得好,让人感受到了老天鹅很硬,硬在老天鹅很有勇气,很勇敢”;还有的说道“‘硬’在老天鹅有顽强的意志,它一次又一次地扑打,不停止”……接着老师追问:这么美丽的天鹅。却比喻成了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这个比方打得好吗?有学生说道:“老天鹅从空中笔直地扑下来,就像石头一样,表示力量大。”;“石头不会感觉疼痛的,老天鹅是不怕痛,不怕受伤,连吭都不吭一声。这样一比喻,让人更加敬佩老天鹅了” ……老师最后总结:这个比方打得真妥帖,真形象!现在再来朗读,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薛老师的课,给我们烦杂的心灵吹来一阵清新的风。没有鲜艳的色彩,没有雀跃的欢呼,没有紧张激烈的比赛,有的只是静静地思考,默默地读书。感人至深的文章需要静心体会,尤其是对于那些令你心中一动的词句,最好静下来,想一想:“这个词、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将自己的感受写在词句边上。”寥寥几句,智慧的引领。接着,学生长时间的静思默读,教师不急不燥地巡视,不经意地点拨着。此时,孩子们已完全投入到文本中,沉浸在老天鹅舍身撞冰、天鹅群齐心协力破冰的壮举中。不知不觉中,他们已与作者浑然一体,感动着、震撼着。所以说看似静默的课堂,其实学生们的思绪却在飞扬,情感正在激荡,智慧已在喷涌。你听,“……感受到老天鹅很坚强,有一种奋不顾身的精神。”“我觉得‘像石头似的’这个比喻写得好,让人感受到了老天鹅很硬。“硬”在老天鹅很有勇气,很勇敢。”“……老天鹅是不怕痛,不怕受伤,连吭都不吭一声。这样一比喻,让人更加敬佩老天鹅了。”这些精彩的回答就是对默读最好的阐释。薛老师用实例向我们再次证明,简单的是最真的,朴素的是最实的。课堂上,不妨舍得时间,让学生真正静下心来,默默读书,细细思考。抛开烦躁,走入宁静,在文本中徜徉,和作者对话,和主人公实现心灵的沟通,做一个真正的学习者。

释家说:“静能生慧,慧能生智。”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到:“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阅读理解是个体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既需要讨论,也需要个体安静地品味思考。因此,阅读教学需要“绿色冷场”。我们一定要舍得时间让学生安安静静地默读,认认真真地思考。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才能真正用心地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宁静才能致远,思考才能智慧!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机会,一个静静思考的时空,使他们在“读”“思”并举,张弛有度的语文的课堂中激情四射,神思飞扬,让我们抛却形式,摈弃浮躁,让“默读”点亮我们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栾德尚.  让语文课堂静一静[J]《教学月刊》2005年第二期

2.戴丽娣.  浅谈小学生默读能力的训练[J]《教学月刊》2005年第六期第19页

3.彭剑飞.  小学新课程教法新探[M]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年7月第一版

4.倪文锦.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7月第三版

5.沈大安.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5月第一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