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情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研究
常州市马杭中心小学 蒋晨晖
摘要:统编版教材以课标为依据,强化阅读教学,旨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在当下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生不愿意阅读、教师不会引导学生阅读等问题,本文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解决策略,结合实际课堂情况,对真实情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真实情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教学策略
一.概念阐述
小学语文教材从语文阅读方法上,把阅读课文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阅读存在于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小学语文阅读则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如何阅读”不仅是学生需要理解学习的内容,也是老师教学的重点内容。想要良性开展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把握分析学生当下的学习现状,从多方面寻找积极推动阅读教学的策略。
结合资料研究和环境观察,我发现学校中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学生不爱进行阅读
在实际教学过程以及文献搜集中,我发现当下义务教育阶段普遍存在“学生不爱进行阅读”的现象。经过观察发现和调查研究,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分析探讨:
1.学生在低段学习时就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的特点是:重视大量阅读,将课外阅读纳入课程。统编版教材强化阅读,提供了丰富多彩、功能各异的阅读材料,在《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以及《快乐读书吧》等栏目,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在低段时就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往往会忽视教材编写中的《快乐读书吧》以及《和大人一起读》。低年级时期的阅读就像是房子的地基,地基不牢固,房子也造不牢固。学生在低段的时候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到了中高段时期,他们阅读文章时会出现阅读吃力、理解不到位等问题,长期以往,他们只会更加不耐烦阅读。
2.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阅读
在平时观摩的教学课堂上,我发现,当老师没有对课文进行讲解,让学生先进行自我阅读时,有些学生的状态是迷离的,看似在认真阅读,实际上在阅读过程中,手、脚会出现一些细微的小动作,游离于文章之外,而就是这群自我阅读不专注的学生,大多数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都不会跟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回答。这样的现象,其实就反映了一些学生还存在不知道该如何进行阅读的问题。
统编版教材提供给学生的课文内容是由浅入深的,低段的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引领下学会顺畅地读完整篇课文,到了中高段时,学生需要运用到平时学习的一些阅读方法进行自我阅读、自我赏析、自行感悟文章。如果一个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中没有很好地学习语文阅读的方法,或者在学生不会灵活运用学过阅读方法时,教师没有及时加以指导,日积月累下,学生慢慢地会失去阅读的兴趣。
3.学生认为阅读的乐趣与作用不大,没有必要进行阅读
通过平时的交流,我发现一些学生认为阅读没有乐趣,相比之下,玩玩具或者玩游戏更能吸引他们的目光,他们也无法理解阅读对他们学习的重要性,在一些学生眼里,阅读是没有必要进行的课外活动。这一类观点的产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不够,家长和老师需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而在我们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怕麻烦、推诿责任的家长,他们不认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能正确认识到电子产品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冲击。种种原因,都会导致学生对阅读存在错误的认知。
(二)学生质疑能力偏弱
教师在进行一篇文章教学时,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或者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度思考、理解。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质疑能力偏弱,大概有以下两点原因:
1.质疑环节设计少,存在伪质疑现象
在教学中,教师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往往会提出一些质疑,比如在读完课题后,教师会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这是一个很广泛的问题,教师期待学生能通过课题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是期望学生能通过课题提出过渡性的问题。但是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并不能通过课题进行过多的思考,且提出的问题比较空洞,往往是为了完成老师的提问任务而去质疑课题。教师和学生把质疑当成任务看待,最终,质疑环节就会固化成课堂上的伪质疑现象。
2.质疑过程缺少深入思考
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课堂普遍存在“赶进度”的现象,为了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丰富的教学内容,老师往往提出一个问题后,只给予学生一分钟左右的思考时间,在五分钟之内结束问题的回答。但想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问题的时间。
(三)老师不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通过与一线老师进行交谈,我发现刚踏入岗位的年轻老师普遍存在一个共性问题: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师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刚踏入岗位的年轻教师在没有工作经验、没有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带领等情况的影响下,很难自我挖掘出引导学生阅读的好方法。而一些坚守在一线工作的老师也坦言,一直以来就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更别提传授好方法给年轻教师了。
(四)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数量偏多、思维含量低
部编版教材始终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改变灌输式教育,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为了改变原有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会在阅读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但往往会存在提问数量过多、问题思维含量偏低的现象。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过度分解课文,期望通过提问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这样会导致完整的文章被分解的支离破碎,学生无法在脑海中构造出文章的清晰脉络。同时,一些教师习惯传授现成的知识,从而忽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疑问。
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丰富的教学活动,老师往往会想要更容易操控课堂,让自己无形中掌握课堂的走向,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大多会选取“信息提取”式的问题,比如:“花生有什么特点?文章用了一些词语来描写,谁能找出来?“看似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实际上还是在课文当中游走,学生只能在课文当中寻找固定的答案,最后呈现出的答案就跟老师期待的答案是一模一样的。
同时,在短时间的课堂教学内,教师并不放心学生课前的自主预习,因此仍然会选择信息提取式的问题来方便自己操控整个课堂。长久以往,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中无法锻炼思维能力,对课文的理解就不能深入。
三.解决策略
(一)家校合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家庭是学生学习的另一所学校。学生在学校中有专门的教学人员帮助引导学习,但是在课外,则需要家长的引领。家长要重视阅读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学校通力合作,培养学生进行阅读的习惯,打好阅读基础。比如与老师沟通,发现自己孩子在阅读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面对困难、解决困难,根据学年段和自身情况,每天坚持固定时间的阅读打卡。课余时间多阅读,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
(二)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终身学习
一线教师需要贯彻“终生学习”的理念,阅读好书,熟读《新课标》,把握课文内容,并将所学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
(三)加强教材解读,提高课堂提问的内涵
每堂课都有核心问题,教师需要加强教材解读能力,围绕一节课的教学核心,对课堂进行问题设计,避免出现为了提问而提问的现象。武进区裴红霞校长的《鸟的天堂》就是为我们呈现了很好的教学典范。在教学过程中,裴红霞校长抓住作者描写第一次见到榕树的片段,精准提问:作者第一次见大榕树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介绍的?在这一问题中,裴校长关注到学生的思维拔节,不再拘泥于提取信息式提问,同时推动教学进程,以形象思维为主,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感知课文内容,关注细节。
同时,教师还需要学会多方面解读教材,把握教材的思想内涵和语言文字训练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准把握课文,提出适合学生发展阶段,并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简练问题。武进区的杨静老师在《父爱之舟》一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概括课文描写的难忘故事,把握学生的状态,提取信息与自我总结相结合,同时让学生通过板书呈现的内容,猜测故事发生的地点,写清故事场景,短短几分钟时间,锻炼了学生提取信息、总结概括的能力的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关注课堂,精准把握课文脉络。
(四)关注学生,转变问题呈现方式,提高课堂提问的灵活性
从古至今,“因材施教”一直是教师追求的教学模式。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关注到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思维发展状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设计问题,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规律。教师在教学中不光要根据教学核心提出 问题,还要适当对学生的现有水平作出思维拔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者,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关注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点,及时进行引导教学,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想要高质量完成一趟教学课程,我们不应该一味地丰富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会简化教学过程,把握阅读文章整体,减少阅读过程中的问题数量,同时增加思维含量,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合理的思考内容。
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注重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我们应该时刻记住:提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更好的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世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成因及解决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0):50-52.
[2]吴晓玲.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散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以小学语文统编教科书散文教学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6):56-61.
[3]黄慧.小学语文散文教学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4]章珊珊.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