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素材 大智慧 让“积累”更有效
——语言积累有效性研究初探
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姓名:吴敏菊
摘要:大凡谈语文教学的专家,或多或少都会谈及“积累”一词,因为没有积累就没有语文,语文教学的过程可以说就是学生积累的一个过程。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可见一点一滴的积累是多重要。随着语文教学理念的逐渐明朗,思路的逐渐清晰,“积累”一词在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频率与日俱增。做为教师,能认识“积累”的重要性,掌握“积累”的方法,激活学生“积累”的知识,发挥积累的功效,那将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积累 语文教学 理论 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乍一看似乎很简单,仔细一琢磨,又觉得难度很大。许多教师认为积累就是背词语解释,背一些好词、好句、语段、篇章,或多记住名家名篇,就水到渠成了。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也有十多年了,这种方法我也试过,但发现这种方法虽然对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还不是十分理想,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背诵,但往往到最后能真正记住的却很少,或者说与他们花费的时间不成比例,而且,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而事实表明,学生在背诵后能主动地加以运用的却很少,因此导致这种积累的无效性。因此,我认为在背诵积累的同时也应另辟蹊径,辅助其它方法,以提高它的有效性。并在实践中尝试了如下方法。
一、用好教材,精心设计语言积累的拓展点。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主阵地,以教材为“信息源”,利用语文课堂指导学生积累语言,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上设计拓展点指导学生积累语言。
苏教版所选用的教材都是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对于这些优秀的片段甚至整篇课文教师都很有必要让学生进行背诵、积累。此外,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会发现教材中有许多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拓展点。教师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让学生获得语言的积累。
(1)、读“胖”课文,获得更多信息。
以文本为“信息源”,进行一定拓展,能读“胖”课文,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语言积累。如学习《特殊的葬礼》时,在学生体会了昔日瀑布的雄伟壮观之后,教师出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 白《望庐山瀑布》)
拔地万重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王安石《观瀑》)
玉虬垂处雪花翻,四季雷声六月寒。(曾巩《千丈岩诗》)
配以激情的语言:“是啊!如果我是一位诗人,站在这样的大瀑布面前一定会诗性大发,我们也来对着瀑布吟诵几句,怎么样?”学生在吟诵过程中调动了以前的积累,同时获得了新的积累。同样,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学到李白和孟浩然话别一段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教师可补充李白的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巩固,也是帮助学生进行积累的一个好机会。又如在教学《白鹭》一文时,可由作者的文字:“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分则嫌白,黛之一分则嫌黑。”而补充“战国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写一位美丽少女时是这样描写的:‘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的同时体会白鹭的精巧。在《天火之谜》一文中,课文开头讲到人们对雷暴的恐惧,为了把雷暴的这种可怕反映得更为深刻,我出示了一组词语:“乌云滚滚、震耳欲聋、雷电交加、山崩地裂、电闪雷鸣、惊心动魄、雷声隆隆、魂飞魄散”以及一句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让学生选用这些语言来描述一下夏天雷雨到来前的情景。学生说得也较为精彩。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可以有许多,它充实了课文内容,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2)、学生调动已有语言积累,达到巩固内化。
积累的东西要经常运用才能达到巩固内化的效果,课堂教学为学生调动、运用已有积累提供了好时机。在《王冕学画》一文中有一段对于雨后荷花美景的描绘,在欣赏完文字后,我让学生用一句诗来描绘一下这幅美景,有学生能想到自己课外积累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这里运用得恰到好处。又如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时,在学生学习古今中外三位名人的故事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说话训练:
①、读完爱迪生的故事后,用一个词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能想到“苦尽甘来”“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绳锯木断”等词语,在学生交流感受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大量成语。
②、读完齐白石的故事,我让学生用一句经典名言或诗句谈谈齐白石的故事给自己的启发或感受。学生自然调动起已有的积累,想到了“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功夫不负有心人。”等名言诗句,丰富了自己的积累。
(3)、教师在课堂语言中巧妙渗透,学生潜移默化接受信息。
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专家于漪曾说:“语文本身有它独特的魅力,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的确,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更重要的是,独具魅力的语言在使学生获得美感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积累,营造了浓浓的文学氛围。
如学习《槐乡五月》一文时,在教完第一自然段后,我设计了这样一段结束语:“四处的树,满眼的花,人浮在香气里,香气浸到每个人的心里去!真是‘满树白花遮望眼,接天香气荡天来。’”在课外延伸拓展这一环节,我又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语:“‘不喜桃花三月艳,但爱五月遮天槐。’槐花是我们槐乡孩子们的宠物,它饱了我们的眼福,填了我们的肚皮,香了我们的村子,更甜了我们的生活。你们看,槐乡人们利用槐花这一独特的风景资源办了槐花节……”这样,教师语言与课文内容浑然一体,为学生创设了课文所描绘的美好意境。又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文时,在感悟了昔日瀑布的雄伟壮观后教师说:“真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哪!听着大家的吟诵,看着这画面,我不由得产生了一种冲动,想把自己的赞美之情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一下……”诗一般的语言使语文课堂充满了浓厚的文学气息,试想,学生长期在如此美的语言的熏陶下,他的语言还会贫乏吗?
课后提供与课文有关的语言供学生积累。
教师如能从低年级开始便经常渗透对学生进行成语、诗句、名言警句的积累,几年的学习,学生获得的语言将是十分可观的。如学完《谈礼貌》一文,补充关于礼貌的名言、谚语:“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学完《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补充描写儿童的诗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学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补充反映人物品质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的积累由于与课文内容有关,学生易于理解,容易运用,积累背诵的积极性也高,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但值得一提的是每课补充不宜太多,应挑选最具代表性、最有名的让学生背诵。
二、教好“读读背背”,加强语言的吸收内化。
苏教版新教材在每个练习的“诵读与积累” 中安排了一些诗词、名言警句、词句等,旨在让学生积累语言的同时,了解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积累,我认为不仅要理解意思,要背诵,更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运用才是积累的目的,也只有运用才能提高积累的效果。如何运用呢?
1、整合词串,编故事。
“诵读与积累”中安排的一些四字词语或成语,看起来似乎都是一些孤立的词语,学生背诵起来也比较困难,事实上这些词语一般都是一个单元重点课文的高度概括,都是有一定联系的,反映一个主题的。因此,在来理解这些词语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词语说一段话或编一个故事。既让学生掌握背诵的规律,又促进了语言的积累内化。如第十册练习3的“诵读与积累”中有这样一组词语:
令出如山 振臂一呼
浩浩荡荡 络绎于途
惊涛骇浪 水土不服
讲和通好 观风问俗
奇珍异宝 互通有无
五洲四海 心悦诚服
在理解了词语后,我便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词语编成了郑和远航的故事:明朝皇帝派遣郑和出使西洋,令出如山,郑和振臂一呼,便率领船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船队络绎于途,场面非常壮观。郑和率领船队一路上战胜惊涛骇浪,船队成员克服了水土不服等困难,终于到达西洋,他们每到一个国家,便与他们讲和通好,到各地观风问俗,并把带去的奇珍异宝与当地人进行交换,大家互通有无,增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郑和远航的壮举无不让五洲四海的人心悦诚服。这样编故事的活动不仅帮助学生记忆,让他们巩固了前面学过的课文,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而且让他们学会运用词语,可谓一举多得。
2、创设情境,用语言。
“诵读与积累(欣赏)”中安排的一些典范的语言材料,如格言警句、古今诗文、谚语对联等除诵读外,教师也可创设一些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如第十册练习3有一组与戏曲有关的谚语,教师就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练习:经过几年的训练,我们班吴伊甸同学的拉丁舞已经跳得相当出色,你看,在“六一”文娱汇演中,她精彩的舞蹈博得了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这真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啊!要知道,在这成绩的背后她付出了多少心血啊!又如第三册练习6有一首诗《长歌行》节选,于是在指导背诵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小明不爱学习,整天想着打游戏,常常连作业都不能完成,爸爸语重心长地对小明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这样的训练无疑为学生的积累提供了内化的机会。
三、利用作文,提供相关语言丰富学生积累。
学生作文中的眉批是针对学生作文中的局部问题,如遣词造句、标点符号等方面的问题写上扼要的批语。眉批相对于总批来说更直观具体,更易被学生所接受。因此教师可利用眉批针对学生的作文内容恰如其分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成语、名言、诗句等,让学生学习成语、名言等的运用方法。
修改语言。
成语简洁明了,含义深刻,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作文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成语,不仅能使作文增色不少,而且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他们的文化底蕴。在实践中我发现,虽然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积累了许多的成语,但却缺乏运用的意识,他们作文中一些啰嗦繁杂的描述往往可以用一个精妙的成语来代替。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说:“……我趁乱偷偷地踩了他一脚,可是他竟然没有发觉,我心里暗暗地得意极了……”我便在眉批处写上“把‘沾沾自喜’换到句中。”让他积累了一个成语。又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说:“……我刚打开作业本,妹妹便又来烦我,我对她说了同样的话,她走了,可一会儿她又来了,我又对她说,她不来烦我了,可一会儿又来了……”,看着这段罗嗦重复的话,我写道:“给你三个成语‘几次三番’‘故伎重演’‘忍无可忍’把这段话改简洁。”以下是她修改后的作文:“我刚打开作业本,妹妹便故伎重演,她几次三番的捣乱让我忍无可忍……”几个成语的运用不仅使作文增色不少,而且让她学会了三个成语的运用方法。
补充语言。
学生作文中如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一些名言警句、诗句谚语等,将能使作文更精彩,而且这也是积累语言的一种方法。所以教师在批阅作文时可以补充一些让学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下面列举学生作文中的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
“……我想了个好办法,猫不是喜欢吃鱼吗?于是,我拿了条鱼引猫过来,果然,它见到鱼后两眼放光,跑过来叼起鱼飞快地跑了,我乘机一个箭步上前,把小燕子拾了起来……”(眉批:“好一个‘调虎离山’计!”)
“我拾起地上的一片红枫叶,它是那么红,红得像火一样,真美啊!” (眉批:“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古人的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屋檐下的窝里,几只雏燕在燕子妈妈的怀里唧唧喳喳叫着,好像在撒娇呢!”(眉批:“真是‘其乐融融’啊!”)
“面对这样的一幕,我心里真着急,可是却什么也帮不上。”(眉批:“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我感慨万千,只要下苦功夫,总会有成功的一天……”(眉批:“所谓‘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老师还想再送你一句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这样的眉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了语言,可谓“润物无声”,而且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了一些常用语言的运用方法,关键是增强了学生自觉运用成语、诗句等的意识。
以上是我在语文教学中所做的一些尝试,“腹有诗书气自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人,是每一位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