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学生的表达需要,培养写作兴趣
钱理群教授在《关于中小学写作教育的断想》一文中指出学生在写作方面的三大问题:一是学生不愿意甚至害怕写作,二是学生觉得没什么可写的,三是学生不知道怎么写。第一个问题是指写作态度和意愿,第二个问题是指写作内容,第三个问题是指写作方法。语文教师首先要解决的是第一个问题。因为如果学生写作的愿望没有调动起来,光解决后两个问题有什么用呢?这就如同没有根基的浮萍,是难以长高的。因此,写作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把“要我写”变为“我要写”,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满足学生的表达需要。
而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兴趣的培养要从满足学生的表达需要开始。每个人都有表达的内在需要,这是与身俱来的。而写作的本质就是表达和交流,它是学生生活的抒写,是内心情感的表白。
但是,我们很多语文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这种需求,作文教学功利化。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突出技法传授;作文命题脱离学生生活,常常让学生无话可写,只能写大话、空话、套话。张志公先生在《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谈道:“传统的命题作文的办法,如果运用得不当,里边就有很坏的东西:使写作神秘化,让学生视写作为畏途;又把写作庸俗化,形成学生一种无对象、无目的,为写作而写作,视写作为文字游戏的态度。”
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表达需要,鼓励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倾吐自己的见闻、思想和情感,把写作当做一种乐趣,一种自觉的行动。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1.培养习惯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习惯对于写作能力的提升尤为重要。语文教师要着力引导并推动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而习惯的养成需要训练,如果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 学生就无法通过体味、端摩悟出写作的规律,也不可能养成写作的习惯。我要求学生一周写5篇,寒假写15篇,暑假写30篇,没有量的保证就不可能有质的提高。压缩其他作业,突出作文训练,努力培养学生每天写点东西的习惯。教师应该设法让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每天不写点东西就觉得生活中少了些什么。也就是说,要努力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降低要求
语文教师常常有一种美好的愿望:希望学生的作文既能立意巧妙、主题鲜明,又能选材精当、语言优美。殊不知,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的程度也是参差不齐的,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如果教师一开始就对全体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使他们觉得无论怎么跳都摘不到果实,那么,学生就会产生失败感和畏难情绪,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写作文。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现状,揣摩学生的心理,降低写作的要求。我让学生写随笔,可以题目不定、题材不限、文体不限、字数不限。一开始不作质量上的要求,只求数量上的保证。目的是先让学生写起来,愿意写,慢慢地养成习惯,时间长了,自然就文从字顺了。
3.减少束缚
带着脚链往往是跳不好舞的,写作也是一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我让学生写作一开始一般不命题,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少了束缚,多了写作的自由,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才不会有被逼的无奈。当然,不命题,并不等于教师没有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学生习惯于写陈旧的题材,不善于发现新的生活。因此,我要求学生写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感。目的是促使学生发现生活,写出对生活的感受。有学生一开始并不适应,总觉得每天过着相似的生活,写来写去就这点内容。裴斐在《文学原理》一书中强调:文学创作的关键并不在于有没有生活——谁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在于有没有对生活的特殊感受,要没有感受,生活再多也是白搭。逼着学生在类似的生活中去发现不同点,抒发不同的感受,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悟能力。比如同一位学生写一节体育课,从初一写到初二,写了五六次,但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
4.优化命题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不可能永远没有要求,因为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总要面对任务型的作文题。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真实生活需要出发设计优质的写作任务,实现与真实生活的“无缝对接”。我们可以用一种模拟生活交际的“任务驱动”方式,让学生有对象、有目的地进行写作。譬如2020年中考中,杭州卷要求给未来高中里负责社团工作的张老师写一封自荐信,绍兴卷要求给表妹写劝导信,这样的作文命题贴近生活、贴近真实表达需要,有利于唤起强烈的写作冲动和写作兴趣,学生愿意去写,有话可写,容易写好。
二.基于学生的发展需要,选择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教学的问题主要是教学内容的问题,语文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学习入手,从教学内容入手。”也就是说: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选择什么样的内容进行作文教学,这是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发展需要,考虑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的特点。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写作教学内容的确定也应当以对学情的分析为起点,设置合宜的写作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学生需要的写作任务,提供解决学生写作困难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支持,并且力求追踪学生在写作中的能力变化与动态发展的轨迹,依据学生写作过程所反馈的信息来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
语文特级教师郑桂华说:筛选出对中学生的作文可能有实际影响的一些关键点——知识点、训练点,构成作文教学的基本要素;将这些关键点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构成相对系统的课程知识框架。最近几年,我在坚持随笔教学的基础上,随时发现问题,并根据学生实际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写作指导,训练薄弱环节。以记叙文为例,形成了以下教学内容:
1.运用描写使文章具体生动
①把事件写具体
②把人物写生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2.根据中心确定详略的安排
3.巧用顺序写出事件的波澜
4.侧面烘托彰显文章的主题
5.环境描写传达人物的心境
6.运用联想悟出事物的理趣
7.多种表达丰富文章的内涵
教学内容的选择关乎教学序列的形成,也关乎一堂课的效果。就一堂课而言,教学内容不可过多过杂,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盲点,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考虑学生已知什么,未知什么,能知什么,需知什么,想知什么,找准教学目标,选对教学内容。我曾经上过一堂作文公开课《运用细节描写,让文章有画面感》。第一次试上时,教学内容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了解什么是细节描写,二是了解节描写的作用,三是了解细节描写的注意事项,四是学习细节描写的四种方法。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内容学生是知道的,无需多讲,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细节描写的方法。但四种方法都讲,学生往往印象不深。于是我对教育内容作了修改:一是了解什么是细节描写,二是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三是学习“步步追问,添枝加叶”的细节描写方法。
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基于学生的已有体验,面向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产生一种熟悉感、亲近感。我在这两次教学中所选取的教学资源均来自于语文课本中的材料和现实生活中的情境。真正做到了以文本为范例,以学生生活为情境,学生容易理解,便于模仿。
三.基于学生的技巧需要,注重方法归纳
写作是一种工具,它必然包含了很多的技术元素。写作技巧就是在写作中运用的方法,是作者为表情达意而采取的有效的艺术手段。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著作《大趋势》中曾断言:“在这个文字愈来愈密集的社会,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读写技巧。” 写作的技巧对于快速写好文章尤为重要,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在作文教学中传授写作技巧,并思考:传授哪些技巧?如何传授?我认为这要根据学生来确定,学生需要什么技巧,教师就应该传授什么技巧。传授的过程也绝不应该是简单的告诉,而要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比较、思考,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并总结方法。还是以我的作文课为例来解释这一点。初中学生虽然一直在写记叙文,但他们有一个通病,就是习惯于笼统的叙述,不擅长细致的描写。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开设了作文课《运用细节描写,让文章有画面感》,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细节描写的技巧。在了解了细节描写的作用后,教师就带领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细节描写的方法。先让学生比较两组句子:
A.有个小银元落在地上。
B.有个小银元,从桌上滚下来,落在地上丁丁当当地跳着。
然后教师提问:B句比A句增补了哪些内容?回答了哪些问题?
学生思考后明确:第一问:小银元从哪里落?
第二问:小银元怎样落的?
第三问:小银元落地后的响声怎样?
第四问:小银元落地后的状况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这种逐步扩充的方法叫“步步追问,添枝加叶”。
教师再次提问:作者用了怎样的词语来描写小银元,让我们看到了它滚落时的样子,听到了它滚落时的声音?
学生思考后明确:形容词、动词、拟声词
从以上教学片断可以看出,教师所要传授的写作技巧都是通过学生的思考自己发现的,这个发现的过程不仅让他们找到了方法,也让他们体会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四.基于学生的心理需要,强化激励评价
激励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其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心理学研究表明,鼓励、赞许能增添人的自信心,而自信心往往是获取成功的巨大动力。学生获得表扬、奖励的次数越多,他们良好行为活动的再发性就越高。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