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杨鸿年教授谈童声合唱训练
发布时间:2024-01-1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陈烁

  问:童声合唱队的各个声部应是什么比例?

杨:如果是四个声部的话,基本比例是1:1:1:1。然后高音部再加10%,低音部减10%。如40个孩子的合唱队,高音部加4个,低音部减4个。这样的声部是最平衡的。


问:如何给孩子确定声部?

杨:确定孩子的声部一是依裾他的音色,再考虑他的能力,而且这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有的孩子刚进来时唱一声部,年龄大了点,声音有变化,改唱二声部,后来唱三声部。有些家长和孩子有错误的概念,以为唱一声部是最好的。其实在合唱队里,唱二声部、三声部得到的音乐修养会更深,因为它们更难。


问:刚组建的合唱队应先练什么?

杨:该先练呼吸。歌唱艺术由四部分构成:气、声、字、腔。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有的歌唱大师说:“歌唱的艺术就是呼吸的艺术”。这话很对,但不要以为气吸得越多越好。吸气要适中,该多就多,该少就少,最好不要用过量的气息演唱很长的句子。对孩子们最好不要讲什么“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联合”等抽象的概念。要让孩子具体地感觉到,吸气象闻花,就是很好的比喻,吐气象是血压水银柱慢慢下降,急吐气,象秤砣掉下来。


问“具体用什么办法?

杨:开始用“S”练吐气,分匀吐、急吐、停顿等。这个练习可以让孩子找到保持气息的感觉。而且,有一个人气不稳,就会出现“咝咝”声,便于纠正。


问:练呼吸是否应提肩扩胸?

杨:这是错误的。在放松的基础上,肩不动才是好的,因为这样气肯定是往下吸的。


问:呼吸练习应该练多长时间?

杨:这也要因人而异。训练开始也不光是呼吸,也结合起声,但即使合唱队的水平已经提高了,这个呼吸练习也是经常练的。不管合唱队什么水平,最好在起声之前,都练练呼吸。


问:童声合唱训练的第二步是什么?

杨:是起声练习。起声练习有两种,一种是结合音乐进行,一种是不结合音乐进行。我主张两种同时进行。


问:什么是无音乐的起声练习?

杨:例如哼鸣“ng”,象回答人的话,不保持一定的音高。这种练习好处是它打开声音而不受声音高低的限制。再是,找到气息有比例地通过声带发音的感觉。如同拉提琴弓子碰弦,弓压着弦,声音难听,只沾一点弓毛,声音又太飘。只有通过这个练习,才可以找到正确的比例。


问:怎样做这种练习?

杨:开始时,一切都要中等。力度、音高、气息、不强不弱、不高不低、自然地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孩子们找到最自然的感觉后,在无乐音哼鸣保持的气息状态时,他张口的有乐音的声音比例就对了(一个合唱队在演出以前,也应该作这个练习)。


问:这时就可以进行音乐的起声训练了吗?

杨:是的。我们一般是由哼鸣到母音“吗、呜、衣”进行训练的。刚唱哼鸣时,要让孩子不断地找,找到一个最好的地方,延长它,让他记着这个感觉。当哼鸣很好的时候,改唱母音“吗”。这个音张开时,有个标准,下牙别看到就是对的,这时声音就全打开了。起声练完后,可唱各种练习曲,但不要把它当成例行公事。


问:怎样给孩子一个好听的音色呢?

杨:首先我要纠正,这好听的音色不是我教出来的,是孩子们自己寻找出来的。因为我不会唱歌。好象不少合唱指挥都没有漂亮的音色。这一方面指挥的选材很重要,再有音色模仿也是很要紧的。孩子们心中有一个美好的声音,在合唱队里又听到合于心中的声音,逐渐去靠,这样就形成一个统一优美的音色。当然,这是在正确的呼吸起声的前提下进行的。


问:有不少合唱队,都非常害怕唱变化音,您是怎么训练的呢?

杨:首先要树立一个概念,不要把自然音看成是容易唱的,变化音是难唱的,应该都一样。不能按照乐理书上那样干,先学自然音体系,再学变化音体系。和声也不可能是这样,因为孩子一生下来听音乐,早接触各种变化音了。如果按乐理书上的训练,先教有调号,然后一个升号,一个降号。我们这个合唱团办了七八年,现在还唱不完。孩子在开始接受音乐时,并没有一个谱子、调号的概念。类似地,让孩子们找和声的感觉,也要让孩子树立这样的概念:协和和弦与不协和和弦没有好听与不好听之分,美丑之分。任何和弦,只要用得恰当,表达了音乐应有的内容,就都是好听的。

第二,唱变化音要有拐杖,把自然音体系做为骨干,练习变化音不要脱离合唱的感觉,按合唱的感觉找变化音,把每一个变化音都当作不协和和弦让孩子去感觉,这样就唱对了。我们一般是从D大调开始练变化音。

一般来讲,唱半音时,不是绝对的1/2,而是唱升号时略高些,唱降号时略低些,这样就有倾向了,就好听了。


问:您认为一个好的合唱团,它的标准是什么?

杨:是演唱作品风格、演唱技巧、演唱形式的多样性。怎么做到这几点呢?有这样几个条件:

1、正确的演唱姿式和统一的发声状态。这就是松弛、自然。把不该紧张的部位全部放松,该紧张的部位要支撑住。

2、要有正确的母音唱法。“阿、衣、埃、欧、乌”母音,因为你的音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音的唱法。

3、不管声部有多少,都需要圆润、丰满的共鸣位置,特别是上部的共鸣位置。

4、做到相应力度变化的幅度。我们这个合唱团不是凭声大取胜,而是靠变化。

5、要有调配各种音色的能力。“阿”母音是一种音色,“衣” 母音是一种音色,“乌” 母音是另外一种音色,要随着字的变化而变化音色。

6、有清晰音乐化的语言。在歌曲中的语言,是不能离开音乐的。音乐有时要求语言夸张,有时缩小,有时虚,有时实,让它具有语言的色彩的旋律线条,这样的语言才是有价值的。

7、良好的音准和节奏。我主张合唱的最基本训练要从无伴奏合唱开始,从多声部开始,从感觉入手。


     2003年时逢教育家、指挥家杨鸿年教授从教50周年,由他创办的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成立20周年。双喜临门,杨鸿年和他的乐团并没有进行时下流行的炒作宣传,而是以音乐家特有的方式———音乐会来庆祝。

  当记者约见他时,回顾自己50年的艺术生涯,年逾古稀的杨鸿年始终面带超然的微笑,半个世纪的荣辱对他来说都已经成为过眼云烟。

  艺术生涯:"ABA"的三部曲式

  杨鸿年是我国在国际合唱比赛中获奖最多的指挥,可是这位名震国际合唱界的大师级人物却是一个小学、中学、大学都没有毕业的人。

  总结自己的艺术生涯,杨鸿年形象地把它比喻为"ABA"的三部曲式。A代表指挥,B代表作曲。解放前,杨鸿年在上海跟随德国专家利兹曼学习指挥。1953年,大学还没毕业的杨鸿年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1956年,调到北京工作。在此后的近20年间,他教授的多是诸如和声、作品分析,甚至单弦牌子曲、河南梆子的曲式结构等一些与指挥无关的课程。一直到1974年中央音乐学院恢复指挥系之前,杨鸿年一直和杨儒怀、吴祖强在同一个教研组教作品分析。但只要和音乐有关的工作他都愿意做,每一门新课都意味着打开音乐中一个新的领域。这些都为他日后出神入化地驾驭合唱埋下了伏笔。

  再次"回到A"是一个偶然,1974年正在为恢复指挥系寻找合适的人才而发愁的院领导,在档案中发现作曲系的杨鸿年原来是学指挥的,于是便让他和黄飞立老师一起负责重建工作。筹备工作完成之后,杨鸿年便提出不担任何行政职务,专心负责指挥教学工作。终于,杨鸿年完成了他人生三部曲的完美再现。

  少年合唱团:倾注了全部的音乐理想

  每当谈起少年及女子合唱团,杨鸿年就会像父亲提起自己的孩子一样显露出自豪的神情。他说关于这个团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2003年12月28日,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舞台上,杨鸿年讲道,这个合唱团有我童年时候的梦想,有我青少年时代的希望,有我中年的泪水和坎坷,也有我老年的幸福和欢乐。

  谈起少年合唱团创立的经过,杨鸿年历历在目。1983年,北京官园艺术培训中心的领导想办一个中国水平最高的少儿合唱队,便找到指挥家李德伦。李德伦向他们推荐杨鸿年,说他对乐队和合唱都很在行。杨鸿年爽快地答应下来,并承诺:"让合唱团一年之内变成北京最好的,两年成为全国最好的,三年跨入国际行列,四年达到真正国际水平。"

  后来,正当合唱团蒸蒸日上,并开始取得国际声誉的时候,合唱团遭到解散厄运。时任中央乐团指挥的严良堃得知后,毅然支持杨鸿年在中央乐团名下将这个合唱团重新恢复起来,并建议在少年之后又加上女子二字,合唱团这才又获得一个合法的身份,而所有的活动经费都是杨鸿年和家人自己负担。

  20年过去了,走过了无数艰辛坎坷的合唱团足迹踏遍世界各地。面对鲜花和掌声杨鸿年说,创办合唱团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培养孩子们给大家提供一片音乐的净土,让他们有一颗纯洁的心。每次获奖之后,庆功会上杨老师和团员们 都会举杯庆祝,每当这个时候,杨鸿年就会对大家说"把过去的荣誉忘掉,我们从零开始"。

  合唱艺术:感觉第一位

  杨鸿年因其合唱指挥艺术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而被国际上赞誉为"真正掌握合唱艺术奥秘的大师"。了解杨鸿年的人都知道,不论什么样的合唱团经过他的调教都会发生"神奇"的变化。关于这方面的故事有很多,比如一直名不见经传的新疆师大音乐系的学生合唱团,经过杨鸿年的定期训练,第一次出国就在意大利第38届"赛格希兹"国际合唱比赛赢得了三项大奖,而这之前很多学生连火车都没有见过。

  谈起自己多年指挥的心得,杨鸿年认为合唱艺术第一位的应该是感觉。杨鸿年常对学生们说:"你们走进音乐学院的大门,都在从事着一样工作———塑造声音。这个声音不是物理的声音,而是心灵的声音。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而言,只有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就更需要它发自心灵。神奇之极,具体之极。"指挥应该把感觉放在首位,而后是帮学生把握住音乐的风格,再其后才是表现。在国内讲学人们总是问他:您怎么训练声音的?而在国外,人们问得更多的则是:这个作品你为什么这样处理?这反映出两种音乐观念的差距。

  在杨鸿年的合唱团你听不到mi、mi、ma、ma的练声,一般是上来就排作品。即便练声也都是一些趣味性、艺术性很强的作品。每一个练习曲,都要让孩子感受音乐的美。特别是对于学龄前儿童,仍在稚声区的孩子们天生有真声和假声的分别。在排练作品的过程中,他们会自然养成一种合作关系,演唱不同的作品自觉地使用不同的音色。当然这其中老师的指导也十分重要。

  近年来,国内合唱团的水平越来越高。特别是业余合唱团的发展大有超过专业合唱团的趋势。杨鸿年认为,这反映出国家文化管理体制的变革,对合唱事业来说是一个好现象。现在国内合唱发展也存在一些误区,很多合唱团往往注重模仿他人好的演唱,却忽略了自己风格的养成。一个好的合唱团一定要有一个好的指挥。尽量去了解国外合唱发展的经验,有选择的吸收。总之,一个好的合唱团要做到合唱技巧的多样性,合唱风格的多样性,合唱表演形式的多样性在合唱田园里辛勤耕耘的一位老人。他已连续三届被各国指挥推举为国际童声合唱及表演艺术协会副主席,他指导的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和女子合唱团,在意大利第44届“圭多达莱佐”国际复调合唱比赛中一举获得四项大奖,创造了该比赛几十年来的历史记录。他就是中国著名合唱指挥家、教育家杨鸿年先生。

本刊:作为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和女子合唱团的艺术总监和指挥,你是怎样来看合唱艺术的?

杨鸿年:我是合唱团的指挥,不是艺术总监。总监制度还在试行,就我国目前来说这项制度有它的好处,但也有他的弊端,现在要聊这个话题好象还没有成熟呢。指挥是我最崇拜的职业,我从小就梦想成为一个指挥家,但是我更喜欢指挥合唱,以前看过卡拉扬指挥威尔弟的《安魂曲》,那个场面曾经让我非常感动,是人声完美配合的艺术表现。而童声是人声中最明净空灵的音色,在人的一生中,拥有这种声音的阶段实在短暂。用正规美声方法训练的童声合唱,音域更宽阔、声部更和谐,音质和旋律的高度统一能达到一种辉煌和美妙的境界,这也是我们这些人所苦苦追求和探索的。

本刊:在德国,合唱、马术和剑术是成功男人的三种必修技艺,国外的合唱艺术发展的非常好。

杨鸿年:是啊。确实是这样一种德国贵族化的必修课程。欧美的一些国家的合唱团,组建的历史已非常悠久。国家越是先进,这方面做得越好。有些国家的人们视欣赏合唱的日子为过节,他们身穿礼服,举家前往。费城少儿合唱团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童声合唱团了,它曾六度在白宫为总统演出,出访了50多个国家。维也纳男童合唱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在奥地利被视为国宝双壁。在圣殿音乐大合唱中,第一声部非他们男童莫属。日本的家庭也非常重视合唱,孩子参加合唱团的演出是整个家庭的光荣,许多中产家庭都会慷慨资助合唱团出国演出。要形成这种氛围,一是政府的重视,二是人们艺术素养的层次,两者不可缺一.

本刊: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被誉为“世界七大合唱团之一”,对于这种广泛的赞誉你是怎么看的呢?

杨鸿年:哦,那我可以自信地告诉你,我们的合唱水平不会差于国外有名的合唱团体,这其中包括奥地利维也纳合唱团。我们曾经在那里与之同台演出过,技艺一比就见分晓。当然也有过不少赞誉。有时经过那些评论家们的吹捧,你会发觉有些不像是自己了。不过赞美之词你得给他打问号。有些评论家喜欢罗列最美好的词语用来夸张地赞美一支乐团,或一首曲子,尤其是美国人,他们经常用非常整齐或押韵的形容词来形容一场精彩的演出,好像千篇一律,任何东西到了他们的笔下就变得非常的神奇,不过我知道我们真正的实力所在,确实如此。所以,一支合唱团只有参加国际比赛中才能够体现出其真实的水平,但参加国际比赛不是最终目的。

本刊:我国合唱水平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令人非常高兴,这与李云迪、朗朗那样在国际上的成名,意义上有什么不同?杨鸿年:哦,这个问题我要纠正一下。独奏者和众合艺术不能相提并论。在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里,都会有偶然的条件迅速让个人走红。而众合艺术,它是无法用包装烘托出来的,它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扎实的基础,就好像农民种粮食一样。精心耕作,精心培养,有了野草还要拔除,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不能着急地盼着一夜成名,也不可能一夜成名。

本刊:你刚才认为参加国际比赛不是最终目的原因是什么?我国的合唱团体如果要在国际上建立声誉,哪些问题是迫切需要做的?是否应该多参加国际合唱比赛呢?

杨鸿年:如果一个团体能够始终保持在一种水准状态,那它以后也许能够发挥得非常稳定。就拿维也纳合唱团来说吧,它们曾经参加过一个国际合唱比赛,得了第五名,从此以后再也不去参加任何国际比赛了。因为如果以后的名次还没有那个排位好的话,对乐团的声誉和成员的情绪来说不是非常有利的。我看重要是把基础训练和美育教育做得扎实,绝对不能急功近利。我知道广州有一支合唱团参加几乎所有的国际比赛。如果得奖的话,对主办者个人职称的提升等等都有好处。那么他们就走这条夺奖的道路也无可非议。到处演出比赛。所收到的效果应该是很好啊,但是对合唱艺术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好处。因为目的性不一样,这种浮躁现 象据我所知还是很普遍的。

本刊:现在国内合唱团体的发展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杨鸿年:中国的合唱团体走的弯路很多。其重点还是要放在对孩子素质和修养的培养上。现在各地专业和非专业的童声合唱团很多,有些团体还请了国外的专家来指导,经过多年积累,也培养出一批灿若群星的童声合唱团,比如中央电视台的“银河”、上海的“小荧星”、香港的“叶氏”等都已享誉中外。我们合唱团在排练的时候,可以看到一个人从不习惯到习惯、从不适合到适合,从不协调到协调的过程,只要有这个氛围,他就自然会往那里靠,这样相互影响的效果非常快。有了这个基础水平,他就能根据不同的民族特点、艺术风格,找到演唱时的不同的感觉,而采取相应的表演手段。我们应该把四、五年级的学生当成重点培养的对象。6岁之前是稚声期,6岁开始是童声初期,9、10岁开始是童声期,12岁以上是童声成熟期。这些不同时期的声音都有各自的特点,这样衔接起来,就能自然过渡了。一定要有衔接。这是一个系统。关键问题我刚才已经说了:一是政府的重视,二是人们的艺术素养

本刊:现在江、浙地区有民间合唱团体,有些起步很高,排练和演出都非常专业,并在国际国内能屡屡得奖、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杨鸿年:我更喜欢这样凭着兴趣爱好组织起来的合唱团体,并不是说政府办的就一定不好。而是因为政府的工作人员的心态不同,——这是我的职业,我到了5点中要下班了——。因为这是职业造成的弊端。事业就不同了,为了事业我可以拼命,而为了职业我只是为了对得起工资就行。现在许多行业发展的好,就是因为其中有许多人热爱它,把它当作自己的事业,那样就好了。专业合唱的悲剧的毛病也是出在这里。比如说我们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的团员,每次排练就给20快钱,那么机构为了节简开支,就减少排练,这其实是一种错误行为。有些东西可以走市场化,但有些东西必须实实在在的。这方面没有人来说话。形成结果就是如此。例如,中央乐团合唱团有一个团员出国20年,回来之后仍旧在团里唱,水平和以前一样。演些旧曲目不要排练,也就不要付工钱;而更新曲目需要排练,需要花钱。所以全国各地合唱团唱得都大同小异。而业余合唱团体的训练却很频繁,尽管也可以说业余的可以少花一些心思在这上面,但是如果要弘扬这门艺术,就要不间断地训练。有些业余团体排练的水准不亚于专业的,因次往往就出成果。不过到目前为止,专业化这条路在中国要走通确实难度不小。

本刊:从某种意义上说,业余的合唱团是否有过渡到专业合唱团的可能?

杨鸿年:你只能说是业余的团队,专业的水平,这绝对做得到,甚至有些业余团体早就超过了专业团体。政府相关部门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忽略了细致门类艺术的发展。而现在认识到这点有些晚了。一个时代造就一代人的喜好,现在提出口号要抢救例如昆曲等这些国粹,要投资抢救这些文化遗产,但是恰好大部分人不愿意看,这不矛盾么?

本刊:专业合唱团的待遇应该优于民间合唱团体,另外是否有其它来源呢?

杨鸿年:靠国家拨给的工资,但是少得可怜。其它来源很少。固定的赞助几乎没有。过去曾经有过,但是时间很短,现在就没有了。有不少团员“走穴”的热情很高。

本刊:各个地方都在办教育产业,各个综合大学都建立了音乐学院。而其中指挥专业中的合唱指挥与乐队指挥在教学上教学有什么区别?

杨鸿年:从指挥技巧上来说,应该没有什么区别。区别主要是在指挥的对象上,只是对合唱各个声部的发声技巧有着更高的要求,声乐知识对合唱指挥来说极为重要。我们的培养目标比较多的是集中在乐队指挥上。这也是很矛盾。我在中央音乐学院教乐队指挥。但是工作需要时,我还是去当合唱指挥。

本刊:你已70多高龄,据我们所知,凭着你对合唱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业余时间还要在各地奔波,做教学指导,你是如何将兴趣与工作很好地平衡起来的呢?

杨鸿年:这种平衡我做得不好。因为我的工作占用了我的大部份时间。仅有的其它时间我把精力放在了对孩子的教育上了。许多喜欢音乐的人也认识到这一点:培养孩子的艺术情操就要从小开始。我曾出访美国,令我感动的是那里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修养都很高,很重视孩子在音乐情操上的教育。我国如果能像这样来孜孜不倦地一代接着一代的培养,作为教授者,我们的心里也非常地开心。只有艺术修养一步一步地提高,艺术人才才会用之不竭。我是急人所急啊。

本刊:您认识司徒汉先生吗? 81岁的司徒汉先生最近呼吁“上海需要专业合唱团”,本刊今年第2期将刊登该文。象上海这样一个城市是否应该需要有两支专业合唱团呢?比如,一支是独立的,一支归属于歌剧院?

杨鸿年:哦,我和司徒汉先生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了。他在二、三十年前特别邀请我去。他曾经这样说道:“我搞合唱是业余出生,因为以前我主要就搞学生运动,所以成了歌咏合唱指挥。以后在实践中慢慢琢磨,也就成了个名义上的合唱指挥。现在时代变了,但资历没变,所以我们还是要请杨老师为我们训练把脉。” 司徒汉先生对合唱指挥非常有经验,但他却非常谦虚,胸襟也非常宽阔。他比我大了大概有整整10岁呢。在我以前的指导过程中,他就在那里默默地记着笔记。然后我过去一看,惊讶到他居然把我几乎所有的话都记录了下来。老先生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实际意义。上海这样的城市,其实也只要有一个专业合唱团就能满足需要了。我觉得这样比较合理。首先是应该有一个极好的独立的专业合唱团,应该配备优秀的指挥,同时还应该有专门的演出季,经常开合唱音乐会,上海应该有这样的条件。如果歌剧院有演出活动,需要合唱团的时候,就可以与歌剧院签订合作合同,完成工作,这样更好。两个专业合唱团体无此必要,歌剧院养个合唱团经济负担太负重。再说,两个专业合唱团体的演出,大多数都是应景式的,演出质量和效果往往得不到保证。司徒汉先生的倡议有其道理,他是上海不可多得的合唱专业人才呀。代我向他问个好!

本刊:今晚你要给杭州爱乐天使合唱团做公开的指导讲座,这个合唱团是否有什么特别使你感兴趣的地方?

杨鸿年:我曾经听过杭州爱乐天使合唱团的演唱,他们的实力代表了杭州童声合唱艺术的最高水平,我相信以后和他们一定是有机会同台合作的,通过现场排练,我可以更了解他们实际水平的程度及现状,也可以知道他们在技术上需要什么,我就会去对症下药的给些什么。当然,并不是说我这次来了之后,他们就会有多少明显的区别了,这不过是一次交流活动,他们本身就是一支优秀的童声合唱团。


合唱声部为4: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4个声部。但每个声部又分第一和第二声部,第一、第二、又可各分两个三个、四个声部,这样一共可有16个声部。 人声分声部一般把声音轻巧型放在第一声部,有厚度的、大号的、戏剧性的声音放到第二声部,并且相临声部间要有音色的过度,无论男女都是如此。合唱讲究音色,混声与童声要求一样。但人在生理上是有不同发育期的。一般而言,童声可分雏声期、童声期、变声期。成人一般就不再分期了。 童声训练中,要注意使儿童会用假声唱高八度,即掌握真声与假声两种方法。变声期时,不可使用禁声唱法,因为在生活中他们也不可能也用禁声方法说话,而得法的训练可以缩短变声期,可以使儿童在变声期后唱得很高。 


什么样的歌唱才是良好的歌唱呢? 

歌唱是气、声、字、腔、情组成的。气、声、字、腔是手段,情是目的。无论是独唱、齐唱还是合唱都要有第一,正确的姿势;第二,正确的呼吸支持;第三,良好的起声;第四,准确的母音状态;第五,圆润的音色(不 亮,或大嗓门)。第六,丰满而集中的共鸣位置;第七,清晰的语言;第八,准确的感情表述。  

整个歌唱过程应处于兴奋状态,它能带来好音色,以及好的感情表述。休息太多容易松弛,音乐学院的声乐课都安排在上午十点左右,而不是八点,避免刚醒来的松弛。 

五种母音u,o,a,e,i 

真正的演唱并不是唱一系列的母音,于是存在声音与字的结合,不同字组合成词,不同词组合成句,字的不同母音状态使音色发生变化。  

不同母音的发音和共鸣部位是不同的,但都要以起声作为基础,因此要训练合唱队员气和字的协调和配合。  

在歌唱过程中,气起着重要作用:气与声、气与字、气与腔、气与情等都是息息相关的。歌唱就是要解决好这些气与字、字与声等等的对立统一关系。吸气不要耸肩。   

起声(即气与声带撞击的瞬间),起声的关键是找到气与声的正确比例。 

发音有点,线随点延,短音是长音的基础。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