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唱能力的策略研究和实践思考
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司斯
摘 要
本文先探讨了合唱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随后,详细描述了马杭中心小学的背景情况和课题研究的目标,以及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接着,针对合唱教学中的问题给出了创新举措并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创建趣味课堂、巧引竞赛、合唱内容巧妙融合、培养合唱技巧和巧用轮唱等方面的策略。在实施成效部分,详细描述了课题实践过程中的成效,包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参与度和音乐理解能力、利用设备辅助和“量身订制”循序渐进等方面的成果。最后,对存在的问题和跟进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合唱能力;策略研究;音准掌握
引言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合唱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在中小学音乐教育阶段,合唱教学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合唱教学,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和体验各种不同风格的歌曲,还能学会用正确的声音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
此外,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小学音乐课程内容包括合唱教学、小组合唱和艺术实践等。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合唱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等因素,进行学生分组,以兴趣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在合唱活动中的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基于以上理念和要求,我们开展了名为“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唱能力的策略研究”的课题。本课题的目标是通过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合唱能力。我们将关注学生的合唱兴趣培养、自信心的塑造,以及音准和声音技巧的提升。同时,我们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合理划分学生分组,注重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希望能够为小学音乐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帮助他们在音乐课堂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同时,我们也期待通过这项研究,为学生的音乐素养全面提升,为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背景介绍
近年来,合唱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流行,常州市的合唱比赛日益增多。然而,在马杭中心小学这样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学校,由于学校规模扩大和新市民群体增加,优质教师资源稀缺。此外,学生和家长的音乐素养参差不齐,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基本素养较低。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缺乏自信心,表现不佳,跑调严重,尤其是在较低音域中表现更明显。此外,部分教师只在特定合唱比赛时对参赛学生进行声音训练,而忽视所有学生都应该接受合唱美感的熏陶,以及持续性的声音训练。
小学合唱能力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需要寻找方法来强化学生的合唱能力,提高合唱水平。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被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认可和重视,并成为合唱教学的主要场所。然而,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为了帮助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好地掌握合唱技巧,需要运用高效的方法,逐步将合唱知识传授给他们,并优化合唱教学策略。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马杭中心小学申报了武进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唱能力的策略研究”,并与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联合开发研究提升方法和策略。课题组力求改变目前学生合唱能力较弱的教学现状,通过师生双赢的课堂创设,以提升学生“合唱能力”为切入点,为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高品质发展赋能。
通过持续推进和深入实践,该课题旨在构建师生双赢的课堂,提高学生合唱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将提高学生合唱兴趣、培养自信心、提升音准和声音技巧作为关键目标,并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最终,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为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出贡献。
一、 创新举措
(一)创建趣味课堂,点燃合唱热情
1.点燃激情,助力飞跃
在传统的合唱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采取枯燥乏味的方式,无形中消耗了学生的练唱热情,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和排斥情绪。然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的动力源,也是引发学习行为的推动力。当学生对合唱感兴趣时,他们会主动投入其中,并且在音乐的世界中畅游。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练唱热情,让他们全身心地参与合唱活动。
比如,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发行的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的《隆里格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预先收集他人的《隆里格隆》精彩合唱视频,为之后的教学做好准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预先收集的视频呈现给班级的学生,学生们都被精彩的表演所吸引,主动地将目光放在课堂上。随后,围绕合唱表演,教师设计“如何让演出堪称视听觉盛宴,让别人驻足欣赏呢?”“你想参与这场绝妙表演的精彩呈现吗? ”等问题,引导学生做出“太棒了!”“我也想要表演合唱,展现出这么好看的演出”的回复。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结合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隆里格隆》这首乐曲,并对学生进行鼓励“让我们一起迈出合唱的步伐!老师深信,我们班的同学一定能够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演出!”促使学生积极地跟随教师的指导,参与合唱练习。在学生练习中,教师也要请学生添加乐器、戏曲动作等元素,始终维持学生在合唱中的热情。
趣味的学习元素是学生们的心头所爱,它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主动进行知识的构建。在案例中,教师使用优秀的视频表演的激励学生,并鼓励学生展开合唱练习,能让学生对合唱产生好奇心,逐步实现全身心投入。
2、巧引竞赛,点燃热情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常常低估了学生的合唱能力,导致学生缺乏成就感和满足感。相比一般的教学活动,竞技比赛更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努力。因此,在合唱练习中,教师可以引入竞赛元素,点燃学生的热情,促使他们为了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而付出更多努力。这样的做法不仅能维持学生的练唱热情,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比如,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发行的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的《村居》合唱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几个步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唱动力。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对乐曲进行欣赏分析,培养学生对节奏和情感的感受能力,为后续的合唱练习打下基础。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介绍合唱竞赛的方案,包括竞赛的目的、时间、地点和要求,让学生清楚了解竞赛的细节。同时,教师也向学生介绍获胜的奖励,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自由结组,并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练习,以便他们为了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而付出更多努力,真正掌握音准并正确表达歌曲的情感。
竞赛活动能够轻松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全身心地参与课堂,积极探索和建构知识。在该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入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合唱方式,有效地维持了学生的合唱动力,并促使他们在争夺竞赛名次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合唱能力。
(二)合唱内容巧妙融合,创新演绎经典
合唱二部和声作品常被学生视为难度较高,因涉及复杂的乐理知识,且接触较少,导致学生在合唱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合唱效果。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合唱教学前选择一首学生熟悉的歌曲作为第二声部,降低音准、节奏等方面的难度。以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的《踏雪寻梅》为例,这首歌曲表达了作曲者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心境,意境高雅。其简单的旋律结构使学生合唱的难度系数较低,但在合唱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的呼吸停顿和吐字发声问题,以提升作品的表达效果。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合唱过程中能够面对挑战,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二部和声的兴趣和理解。这种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参与合唱的热情,进一步促进他们的音乐成长和发展。
1.创新思维,寻找和声亮点
为了让小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合唱,《踏雪寻梅》这首歌曲需要添加适当的二声部来转变为一首合唱作品。通过分析歌曲本身,我们发现它的基本节奏类型为“35 5|25 5|35 5|10|”,与整首歌曲的旋律相融合,这为循环演唱提供了可能,以实现合唱的效果。然而,在实际实践中,我们也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歌曲最后一个乐句包含7个小节,如果按照上述4小节的和声进行演唱,会导致乐句长度不一致,无法在合唱结尾处达到统一的效果。其次,通过课堂合唱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对于新加入的二声部掌握不够好,由于旋律过于接近,反而无法体现合唱的效果。
因此,仅从歌曲本身寻找音乐素材的方法并不适用,我们需要从歌曲以外寻找合适的和声素材。这要求我们具备创新的思维,寻找能够补充和丰富歌曲的二声部,以营造更好的合唱效果。通过结合不同音乐元素,如和弦进行、补充旋律线等,我们可以创造出与原曲相协调的二声部,让合唱作品更加丰富和引人注目。这种创新的方法可以为小学生提供更有趣和有挑战性的合唱体验,促进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兴趣的培养。
2.巧施精简,追求卓越效果
在贯彻“零起点合唱”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创新意识,例如可以在选择合唱曲目时,将教材中的歌曲加入二声部,使其变成合唱曲目。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即合唱的内容增多后,可能出现过度添加的情况。为了避免学生的反感情绪,教师需要进行适当修剪,以确保合唱作品的演唱效果最佳。
以《踏雪寻梅》合唱教学为例,加入《铃儿响叮当》作为二声部时,可能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二声部没有贯彻歌曲整体,导致歌曲的音乐艺术性不够。其次,由于二声部的循环重复,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厌烦和疲劳的情况。为了实现两种歌曲相互呼应的效果,例如在骑驴赏梅的过程中能够听到悦耳的铃声,与驴脖子上的铃铛声交相呼应,教师需要对歌曲进行精心修剪。可以在第一、三乐句之间加入二声部,以降低二声部的无限循环疲劳感,并给人一种意味悠长的感觉。同时,这样的修剪也能解决最后一句7个节拍与二声部4个节拍不一致的问题。
通过创新选择和精心修剪,教师能够打造出更具吸引力的合唱作品,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充满愉悦感。这种策略可以增加合唱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参与度,从而提升合唱教学的效果。
(三)培养合唱技巧,感受合唱魅力
在过去的合唱教学中,许多教师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学生只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就能逐步掌握合唱的技巧和提升合唱能力。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作为学生成长旅途中的重要引路人和辅导者,教师应基于自身的专业素养,促进学生的成长。在合唱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渗透合唱技巧,并组织学生参与练习,以帮助他们逐步调整自己的声音,真正领略合唱的魅力。
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之前,教师可以请学生放松身体,使其笔直站立,从而让学生的呼吸更加顺畅,提高气息的流畅感。接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呼气和吸气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合唱的基本功。通过练习同时用嘴巴和鼻孔吸气、从丹田而起的呼吸等方法,让学生逐步掌握发声技巧。
在学生练习发声方法时,教师可以借助录音设备,让学生对比前后的音色,直观地感受自己的进步。此外,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二声部训练,让他们牢记自己的音准,在合唱中能够保持二声部的音高和音域,做到不走音、不跑音。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序进行歌唱姿势和发声方法的教学,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二声部训练。这样,学生可以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掌握合唱的技巧,并在提高合唱能力的同时,真正感受到合唱的魅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合唱技巧,提升合唱表现,让他们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乐趣。
(四)巧用轮唱,避免平庸
在过去的合唱教学中,许多教师倾向于采用“齐唱”的方式,通过评判学生演唱是否整齐来评价合唱效果。然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可以轻松地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而其他学生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传统教学方法很难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良好的练唱效果,有时会让一些学生以次充好。
因此,教师应该采用“轮唱”的方式取代过去的“齐唱”练习,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掌握歌曲的音准和节奏。例如,在小学音乐课上,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歌曲,让学生欣赏和初步把握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感。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试唱,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他们的声调和节奏,帮助他们准确把握歌曲。
接下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为小组进行齐唱,引导学生寻找彼此之间的默契,逐步提高齐唱的质量。当小组内学生之间的默契达到一定水平时,教师可以将不同小组合并,指导学生展开合唱练习,帮助他们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提高合唱的质量,真正掌握合唱的技巧。
只有尊重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他们的合唱能力。以上案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练唱,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齐唱,帮助学生寻找默契,提高对歌曲节奏和旋律的把握效果。这样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的合唱能力不断提升,并真正实现螺旋式的进步。
二、实施成效
在课题实践过程中,运用创新的方法和策略,以及有序的教学过程,我们发现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逐步实现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合唱学习。通过引入竞赛活动和创造丰富多样的二声部编配,合唱作品变得更加引人注目和有趣,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兴趣。同时,教师对发声方法和二声部技巧的指导,通过录音对比和齐唱练习的逐步推进,也帮助学生提高合唱能力,并真正感受到合唱的魅力。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
通过实施了上述举措后,课堂合唱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对合唱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和兴趣,逐步实现全身心地投入。竞赛活动的引入轻松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使他们积极探索和建构知识。
2. 增强学生参与度和音乐理解能力
首先,通过创造与原曲相协调的二声部编配,合唱作品变得更加丰富和引人注目。这种创新的方法为小学生提供了更有趣和有挑战性的合唱体验,促进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兴趣的培养。其次,精心挑选和修剪合唱作品,教师打造出更具吸引力的合唱作品,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充满愉悦感。这种策略增加了合唱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参与度,从而提升了合唱教学的效果。
3.利用设备辅助,着重培养学生的合唱技能
在学生练习发声方法时,教师借助录音设备,让学生对比前后的音色,直观地感受自己的进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二声部训练,保持音高和音域的准确性,学生能够在合唱中不走音、不跑音,提高整体合唱的质量。
4.“量身订制”循序渐进,提升合唱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序进行歌唱姿势和发声方法的教学,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二声部训练。这样的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掌握合唱的技巧,并在提高合唱能力的同时,真正感受到合唱的魅力。教师采用“轮唱”方式取代过去的“齐唱”,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掌握歌曲的音准和节奏。通过先给学生播放歌曲,让学生欣赏和初步把握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感,再进行试唱,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声调和节奏,最后组织齐唱,引导学生寻找默契,提高对歌曲节奏和旋律的把握效果。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合唱能力不断提升,并实现了螺旋式的进步。
综上所述,课堂合唱教学通过创新举措和有序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热情,展示出精彩的合唱艺术。竞赛活动、创新编配、发声方法和二声部训练等策略的运用,使学生全面提升合唱能力,并深刻体验到合唱的魅力。同时,在课题实践研究中,课题组老师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并将其整理发表在各大刊物上,与更多一线音乐教师分享。这样的知识共享能够让更多教师受益,共同提高合唱教学水平。
三、存在问题和跟进措施
在本课题持续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颇多极具困惑的问题,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课题组有意识地深入学习相关论著,积极参加相关主题教育培训活动和课题组研讨,我们发现有些问题也在创新的同时显现。
1.学生参与度有限
有些学生可能对合唱活动缺乏兴趣,导致参与度不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趣味性的活动或者引入合唱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同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爱好来调整合唱内容,使其更具吸引力。
2.音准掌握不稳定
学生在合唱过程中可能存在音准掌握不稳定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针对音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和指导。同时,可以借助录音设备进行反馈,让学生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和其他合唱者的声音对比,帮助他们更加准确地把握音准。
3.学生在二声部训练中困难较大
有些学生可能在二声部训练中遇到困难,无法保持正确的音高和音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额外的练习材料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熟练掌握二声部的技巧。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相互帮助,进行同伴学习,提高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支持。
4.合唱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有待提高
为了提高合唱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教师可以在曲目选择上更加注重多样性和挑战性,引入一些富有创新性的创作和编排方式,让学生在表演中能够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意。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公开演出或比赛,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激发学生的表演潜力和自信心。
综上所述,在实施课堂合唱措施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音准掌握情况以及艺术性和表现力的提升。通过个别指导、个性化调整和鼓励学生间的合作,可以解决潜在问题,并不断提高合唱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应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和反馈,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合唱学习体验和成长机会。我们有信心和能力最终成功完成这个课题,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更多成长和乐趣。通过为他们打下坚实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引领他们走向音乐殿堂的更高阶段。
[参考文献]
[1]张蓓.课堂合唱教学中的“加”与“减”-以《踏雪寻梅》二声部合唱教学为例[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6,06:24.
[2]李秀萍.浅谈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7,45.
[3]任大卫.利用多元素优化童声合唱教学[J].当代音乐,2017,09:26-27.
[4]蒋品红.浅谈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途径[J].启迪:教育教学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