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有效融合研究
发布时间:2024-06-2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尤丹洁

摘要:在小学阶段,语文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小学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经典篇目,对学生的品德塑造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语文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语文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明白做人的准则,知道如何去尊重别人、理解别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课堂教学

 

引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阐述语文课程理念、提出语文教学要求的同时,也明确了开展德育教育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开发德育课程资源,让德育有机融入语文教学。其实关于这一课题,很多同行已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有些是宏观层面的理论建构,有一些是微观层面的实践探索。笔者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视角,研究语文教学中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得了一些心得,在此总结出来与同行们分享。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1. 寻找课本中的德育元素。

寻找德育元素与知识点的结合点是实现德育渗透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深入挖掘这些元素,并寻找它们与知识点的结合处,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机渗透。例如教授《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师通过对课文的讲解和角色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到邱少云的英雄精神和牺牲精神。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心中的英雄”主题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和英雄事迹,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同时结合知识点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受到德育的熏陶。

2.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德育内涵。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直接告诉学生课文的主题和思想意义,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品德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课文中的德育内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在教授《将相和》一文时,教师需要对课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情节的解析,引导学生理解到团结、协作、沟通的重要性。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团结力量大”的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些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品德发展,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的策略

1. 语言文字的训练渗透立德树人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非常重要,而这一环节,也正是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的绝佳时机。首先,语言文字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在无形中塑造学生的品德,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中体会蕴含的深刻道理。通过教授《悯农》这首古诗时,对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农民的辛勤劳动和粮食的来之不易。进而引导学生珍惜粮食,尊重劳动者的付出。这种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融入立德树人教育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品德。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仿写、扩写等语言文字训练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德育内涵。在教授《我不能失信》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仿写课文中的句子,描述自己信守承诺的经历。在仿写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中蕴含的守信精神。这种训练方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还能促使他们理解德育内涵,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2.开发适用于语文教学的德育课程资源

如果在语文课程中充分挖掘人文素养,就能获得很好的德育资源,就可以让德育在语文课堂上无声进行,从而滋养学生的心灵。教师可以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与大师的对话中塑造良好的品行。教师还可以开展有温度的作文点评,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德育素养养成与吃饭之后吸收营养有着不同的机制,后者是自然形成的,前者却需要相应的教学途径。没有科学的途径提供支撑,教师开发出的德育课程资源再丰富也没有实效。上文已经强调了“可加工”这一课程资源开发原则,当这些德育课程资源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要确保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够加工,这样,课程资源中的德育营养才能被学生吸收。

比如,在教学《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母亲与生活中的母亲相联系,激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共鸣。对于当前的很多小学生来说,这一任务的完成具有挑战性。原因就在于当下的家庭教育中,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教育主线显著地表现为前者对后者的成绩追求。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主线引导之下,母亲为孩子所做出的努力,不容易为孩子所感知,而且很多母亲自己也不在意,这实际上让家庭德育的营养流失了。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结合对课文的解读,收集父母对自己关爱的生活实例——这就是德育课程资源。然后在课堂上将之与课文中的描写进行比较,学生就能够重新体验到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就会发现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期待与亲情。这样,学生也就能真正读懂什么是“慈母情深”,于是德育的目标也就能够实现了。

3.创设情境渗透立德树人教育。

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创设情境,并且渗透立德树人教育,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影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五壮士的英勇事迹。通过影片的观看,学生对五壮士的形象有了初步的印象,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其次,小组合作,深入探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围绕五壮士的英勇事迹展开深入探究。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资料、整理归纳等方式,深入了解五壮士的事迹和品质。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五壮士坚贞不屈、英勇无畏的精神,从而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还可以角色扮演,情感体验,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五壮士在战斗中的场景。通过扮演角色,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五壮士的思想和情感,体验他们的英勇行为和牺牲精神。这种情感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共鸣,促使学生更加自觉地践行爱国主义精神。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强调五壮士精神品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4.与文本对话,有机渗透德育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含有德育元素,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细致分析文本思想,借助相应的故事、人物描写,挖掘相关的思想品德元素;如有可能,教师还应适度拓展,让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在学生进行课堂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能让他们无形之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教材是他们进行德育的最好素材,而语文课堂又是他们接受德育的最好阵地。教师需要与文本内容进行深度对话,结合学生实际,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中隐藏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引导他们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针对小学教材中的一些经典课文,比如描写大自然的有《爬天都峰》《富饶的西沙群岛》等,这些课文都包含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还有描写人物的课文,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狼牙山五壮士》等,包含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肯定和赞美之情。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在更深层次与文本进行对话,有目的、有计划地挖掘其中隐藏的思想情感,适时渗透相关的德育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5.与生活对话,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密切。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高他们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换句话说,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最终是为了他们将来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材中不仅含有相应的语文知识,而且还包含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教师可以以课文内容为基础,结合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积极创设情境,搭建平台,引导他们尝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比如,教学《司马光》这篇课文,不少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司马光小时候非常聪明机智,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沉着冷静,快速处理问题。但是,不少学生仅仅停留在认知的层面,未能与生活相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假设学生在野外遇到马蜂追赶怎么办?如有条件,教师可以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马蜂的生活习性,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学习司马光沉着冷静的做事方法,尝试利用马蜂的特点,用手挥舞衣服或者其他的东西并将其扔向远方,以此吸引马蜂的注意力。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与表达对话,助力德育深度内化

统编教材中的单元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学生表达能力的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随文练笔等策略,给学生搭建表达平台,让学生很好地学习课文中的相关知识,接受文本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比如,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动态的《清明上河图》,帮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一种动态景象,鼓励他们发挥想象,穿越时空,“回到”北宋汴京,感受北宋都城的繁华景象,培养他们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结论:立德树人的背景之下,语文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科育人的重要性。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才能够有意识地在解读课文的同时开发德育课程资源,从而让语文教学与德育有机融合在一起。教师要使语文学科知识的积累成为德育素养养成的基础,而德育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总之,语文教学与德育,两者应相辅相成,相互支撑,这将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形态。

参考文献:

[1]梁爽.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语文班主任德育管理方法研究[J]. 教育界, 2023, (35): 128-130.

[2]卫华芳. 小学语文学科德育资源的挖掘与使用[J]. 小学教学研究, 2023, (35): 28-29+32.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