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素养下的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如何让提升课堂合唱的效果,适应课堂多形式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以情景化的形式融入轮唱,探索多声部教学路径,不仅能够增强课堂趣味性,还能够培养学生音乐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 轮唱 情境 教学
轮唱是合唱的形式之一,也是唱好合唱的基础形式。由两组人按照先后的顺序依次演唱同一曲调,它的特点是各个声部有规则的相互模仿,也就是后面的声部按一定时间距离依次模仿前一声部的旋律。那么对于小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唱好轮唱呢?
一、情境导入视听结合
小学生的音乐教育要遵从兴趣这位好老师,从聆听出发,“用音乐的手段解决音乐的问题”。低年级的歌唱教学多以齐唱为主,形式单一,容易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降低了学生的歌唱兴趣。《杜鹃》一课通过语言,精美的图片以及动听的背景声音进行情境化的导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花儿都开了,草儿也绿了,小鸟也都开始放声歌唱了,你们听, 是谁在唱歌? 以这样视听结合的方式加以提问,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情景当中,调动他们的感官,积极思考、聆听,是布谷鸟来了。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去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在此基础上邀请一位有准备的学生用陶笛吹奏出布谷鸟的声音,其他学生带着问题聆听,哪几个小音符表现出了布谷鸟“布谷,布谷”的叫声。稍微有基础的学生都能够听出:sol、mi 两个音符的音高,继而对学生的音准加以辅导,请学生再次模仿布谷鸟的叫声,陶笛伴奏,此时就奠定好了学生的音准,为后面的轮唱打下扎实的基础。
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觉和审美,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需要适时让学生欣赏聆听一些合唱歌曲,通过对比聆听,使他们认识到不同形式的合唱表现力也有所不同,轮唱的情绪表达更为激烈,多声部的作品声音显得更加饱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合唱歌曲的兴趣。例如:《两只老虎》,这是一首典型的充满趣味性的轮唱儿童歌曲。还有《嘹亮歌声》,这是一首日本歌曲,同时也是一首轮唱,前半部分的旋律一二两声部是一样的,最后的两句是三度音的和声效果,学生掌握起来比较难。为此教师应多给学生欣赏的机会,以听为主,通过反复聆听,让学生找出演唱形式的独特规律。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唱的积极性,顺利解决二声部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二、情境互动,轮唱铺垫
新课标“实施意见”中关于演唱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是: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杜鹃》一课中,前期导入将学生带进报春的情境当中, 在反复聆听陶笛演奏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能够较为准确地演唱歌曲的前两个小节,此时就可以进一步开展轮唱的活动。将所有学生分为两组,分角色进行表演,教师用语言和科尔文手势提醒学生报春。 师:东边的小杜鹃飞来啦,生唱:布谷 布谷。师:西边的小杜鹃也飞来啦!另一边学生齐唱:布谷 布谷。师:小杜鹃们争相报春真热闹呀!加快速度再来一遍 ,此时学生的报春声此起彼伏,课堂气氛和谐又热烈,学生也初步感受了轮唱的魅力。在小学音乐教材中还有很多其他轮唱的歌曲,如:歌曲《欢乐歌》和 《嘹亮歌声》,从第二部分起作轮唱处理,相隔一小节模仿,两声部此起彼伏,前后呼应,轮唱的前提是学生学会唱好歌曲旋律,音高、节奏准确。在轮唱时,演唱技巧上要注意节拍整齐,突出强拍,两声部的音量要均衡,做到正确演唱自己声部的同时,能倾听另一声部,切忌争相盖过另一声部而大声喊叫、抢拍、超赶速度。轮唱中把握自己的声部,保持各声部的独立和清晰,不受另一声部的干扰,为两声部不同旋律的合唱奠定了良好的演唱基础。
三、情境手势,解决音准
音准问题是多声部歌曲练习的首要问题,教师的伴奏可以同时演奏两个声部,或老师范唱一个声部,用琴伴奏另一个声部,让学生既各有“依”又能相互倾听,在听、唱中不断提高演唱技巧。手势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一种视觉辅助手段。它既是指教师的指挥也指音高的指导,借助手势是低年级学生进行二声部歌唱练习的极好方法。我们可以借鉴柯达伊教学法中使用约翰.柯温手势,帮助学生理解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调式音级倾向,使抽象的音高关系有直观形象的意义。同时帮助进行二声部训练。歌曲《杜鹃》一共由三个乐句组成,旋律简洁,主音明确,非常适合以科尔文手势提醒学生音高,帮助学生把握音准。在合唱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情感表达的引导。通过讲解曲目背景、分析歌词含义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在演唱中更加投入和感人。在学唱旋律的环节,根据音符的高低,将学生引入三个不同的情境当中,此时,教师再通过科尔文手势以及肢体语言的提示,学生更容易唱好旋律。师:三只小杜鹃飞到东来飞到西,有的飞在高高的天空中:553——请同学们站起来,张开双臂,跟老师一起来找一找小杜鹃在蓝天飞翔的感觉吧,可以踮起脚尖试一试,声音高高的,亮亮的。这是第一个情境。师:第二只小杜鹃飞到了哪里?生:飞到树林里:331—— 师:翅膀拍打拍打,身体站稳唱一唱。这是第二个情境。师:请你们再仔细听,现在小杜鹃飞到哪里了呢?一起找一找飞在水面上的感觉吧:11-——这是第三个情境。三个乐句对应三个情境,学唱的过程充满了乐趣,教师和学生的肢体动作随着旋律由高到低,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从情境中感受旋律的高低变化吧,同时使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从而唱好每个乐句。在学唱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仔细聆听观察学生的歌唱状态,并通过科尔文手势进一步对学生的音准加以纠正、练习,为轮唱打下基础。再如教材中的《美丽的黄昏》线条简单,句子清晰,而且音乐起伏也很明显,这是为了指导学生的音准,可以让生看教师的手势,看音高。而且《美丽的黄昏》同样是首轮唱歌曲,并且两个声部旋律完全一样,学生更容易掌握,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从这种简单的歌曲入手学唱。
四、比较聆听,体验轮唱
为了获得良好的轮唱效果,学生需要非常熟悉歌曲,尽可能做到背唱歌曲。此时,教师可以尝试以轮唱的形式与学生合作演唱,学生先唱,教师后唱,通过比较聆听,请学生感受歌唱形式的变化,使学生了解轮唱的概念。当学生对轮唱有初步的体验后,再次聆听轮唱版本的《杜鹃》,并说一说自己听到的是哪个声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师:刚才我们所有人同时演唱同一曲调的形式就是齐唱。老师这里还准备了另外一个版本的杜鹃,请同学们听一听,他们是怎么演唱的?与我们刚才的演唱形式有什么不同?生:有的人先唱,有的后唱。师:对,像这样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声部,按一定的顺序先后演唱同一曲调的形式就是轮唱。你们想不想来体验呢? 此时请学生自选声部随音乐哼唱。师:在轮唱的过程中你有遇到什么问题吗?生:容易唱跑调,会跟着一声部唱起来。师:对,容易跟着其他声部唱跑,我们可以用手势提醒自己所唱的音高。先生后合作1遍:这一次老师想与同学们合作演唱,老师先唱,同学们后唱,
五、唱响舞台
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如举办合唱比赛、音乐会等。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通过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发现不足并不断进步。《杜鹃》一课的结尾处可以将学生分组讨论,进行表演展示,并对同学的表演进行评价。课堂的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的表演,前后呼应,将整节课所学主要内容串联起来,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小学阶段轮唱是学生掌握合唱技巧的基础,也是一个很好的过渡“用好的方法教轮唱,对孩子而言,是一种享受,将渴望得到更好的音乐的热诚注入他们的心灵,这个热诚将延续至他们的一生!”
参考文献:
[1]夏青.用最美声线 谱华丽乐章——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实践探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4,(06):154-156
[2]丰富音乐课堂,感受轮唱魅力 ——浅谈小学低年级音乐轮唱教学 庄芷涵 (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附属滨水学校,福建 厦门 361009)
[3] 浅析小学中年级趣味轮唱教学策略[J]. 蔡瑛琪.黄河之声,2019(2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