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探索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和声奇遇”
发布时间:2025-01-1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司斯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摘要

主要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唱能力的策略进行了研究,目的是探讨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合唱活动,并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通过相关文献的综述和案例分析总结出一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包括选曲指导技巧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些策略的应用能够增强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和表演能力,在音乐合唱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总体上看,这些策略都是经过认真筛选和实践验证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唱能力;教学策略

一、引言

对小学生来说,音乐教育对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合唱能力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合唱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的配合能力和演奏技巧。但是,老师们在音乐课上面临着一些挑战,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所限。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并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希望藉由这项研究的推出,能提供小学音乐教育改良与发展的借鉴。

二、现状与困境分析

现状与困境分析主要探讨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合唱能力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困境。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目前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困境:

1.音乐素养和表演技巧相对较低

小学生在音乐素养和表演技巧方面的基础相对较薄弱,对音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限。他们对音乐的节奏感、音准感以及音乐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2.课程时间有限

小学音乐课程的时间有限,往往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内容的教学。这使得教师在音乐课堂中难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合唱能力,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合唱实践和反馈。

3.学生注意力和表现力相对较差

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表现力相对较差,他们在合唱过程中容易分心或产生焦虑情绪,对合唱活动的参与度不高。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方法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唱活动。

4.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限制

影响学生合唱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还在于教师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有的老师缺乏有效的辅导技巧,在音乐课上缺乏教学策略,不能把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同时,学生合唱能力的培养也因为教学资源的缺乏而受到限制。

针对上述问题和困境,该研究将针对小学音乐课堂中学生合唱能力培养的难点问题,探索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为了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合唱能力,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法。以下是针对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合唱能力的策略研究:

1.精心选择合适的曲目

在音乐课上,教师要认真选择适合学生的合唱曲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音乐素养水平和兴趣爱好等因素综合考虑。曲目的选择要符合既能挑战学生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的音域范围和技巧要求。可选用一些具有合唱特色、简单明快、旋律优美的歌曲,使学生在容易上手的同时,难度也逐步提高,合唱技巧也得到了锻炼。

2.运用有效的指导技巧

教师要运用声音投影、音准训练、节奏训练等有效的合唱指导过程中的指导技巧。帮助学生克服合唱中的困难,提高合唱技巧和表达能力,通过循序渐进的细致指导。如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发声技巧,通过声音投影的训练,使学生的声音更饱满、更响亮。同时帮助学员掌握准确的音高和节奏,并通过音准训练和节奏训练,促进学员合唱水平的提高。

3.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教师应以各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如通过分组合唱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训练,使学生通过相互协作来分担各自的声部共同完成合唱曲目等,另外可结合游戏化的元素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乐趣,如设置合唱比赛或合唱角色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合唱的乐趣,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合唱水平。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合唱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在快乐中提高。

4.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为培养学生合唱能力,老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机会进行练习和实践。教师能安排学生在学校或者班级里进行合唱表演或者是参加一些与音乐有关的比赛等活动;另外,教师还能为学生组织一些合唱团体或者是兴趣小组,使他们有更广阔的机会参与到合唱活动中来,从而锻炼自己的合唱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另外,教师还能把合唱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为最终目的;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切入点来设计教学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5.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

培养音乐表达能力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除了教给学生合唱技巧之外。教师还能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语言将所听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意境传达出来,使学生具有更好的音乐表达能力。所以教师能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表情语言和语气来认识曲目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意境。另外教师还可以对歌词进行剖析,对曲目的背景有所了解后对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音乐情绪给予指导。这样使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得到提高对音乐的抒发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6.注重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教师在合唱训练中要注意个体差异,注意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发挥潜能,对合唱中的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价值,进行个性化辅导和培训。教师可安排个别辅导或特殊角色,以学生特长、兴趣为基础,激发其积极性、创造性,推动个性发展,全面成长。

通过以上策略、方法的运用,使小学生的合唱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音乐素养和演奏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四、案例分析及点评

下面将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点评,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上述策略。

案例:小学五年级学生朱同学所在的班级,10-12岁的学生共有49人。在音乐课上,老师们希望学生们的合唱能力可以通过合唱活动得到锻炼。为此,老师选择了李叔同老师的《送别》和德国民歌《飞吧飞吧》两首合唱歌曲作为练习素材。 背景:朱同学所在的班级一共有49人,他们都学过一些基本的合唱技巧,但在音乐课上的表现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平均的。对于音乐,朱同学很有兴趣,但是对于合唱的经验和信心,朱同学还是有欠缺的。

以下几种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案例中采用的:

分组合唱:老师们把学生们分成一组,每一组负责演唱声部的一部分,每一部分的演唱都由老师负责。为歌曲《送别》,老师们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负责唱主调,一组负责伴唱声部。对于歌曲《飞吧飞吧》,老师们把学员们分成了两拨,一拨负责高音部的演唱,一拨负责低声部的演唱。学生可以通过集体合唱的练习,使自己的声部得到更集中的练习,从而使合唱的整体效果得到更好的提高。

周期性反馈:老师定期考核反馈合唱练习情况,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准确、有韵律。老师们会对各组的演唱成绩进行评比,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建议,以帮助其不断提高,不断提高。

游戏化合唱练习:教师为丰富学生的合唱体验,引入游戏化元素加以练习。比如《送别》一歌的练习中,教师设计“合唱挑战赛”,学生按照一定的节奏顺序进行合唱,并争取得到最高的分数,以此调动了学生的竞争心理,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和练习效果。

案例过程:教师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声部分组练习,以帮助学生熟悉自己的声部并能掌握各自的部分。然后安排全体学生进行合唱练习,并逐句逐段地教给他们如何将各个声部的部分整合起来。教师注重指导学生的发声技巧和节奏感,在练习中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最终达到提高整体合唱效果的目的。

学生表现:朱同学和同伴在合唱练习中表现出积极参与的心态,也表现出了很好的协作精神。两人逐渐掌握了各自声部的部分,并能很好地协调好与其他声部的合声。朱同学在副歌部分表现出不错的音准与节奏感,明显提升了自己的发声功力。

分析与点评: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教师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对学生的合唱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教师运用分组唱和阶段性反馈,帮助学生集中练习,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游戏合唱练习使同学们的合唱经验更加丰富,学习劲头更足,学习热情更高。作为学员的朱同学,在副歌部分表现出了明显的进步,可见老师的引导和训练方略是卓有成效的。

反思与启示:分析案例,教师能反思自己的授课方式和策略;总结成功的经验并加以改进不足的地方;案例也给教师以启示——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分组合唱的采用周期反馈游戏化元素的运用等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程度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另外,教师还能引入更多的游戏化元素,如合唱比赛与角色扮演等来丰富合唱练习的形式,使学生得到更大的乐趣与投入程度,从而使学生在合唱中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高结合以上案例分析及点评,对教师的培养学生合唱能力的具体办法和策略有了更具体的认识,使学生的和声能力和合唱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五、结论

小学音乐课堂上,运用合理的授课方式和教学策略,对学生合唱能力有有效的促进作用。其中分组合唱是三个比较重要的教学策略。在分组合唱当中能够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声部的练习,使合唱的整体效果得到提高;而周期性反馈则能对学生的演唱表现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纠正,促使学生不断改进和提高;另外,游戏化合唱练习还能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之,在小学音乐课堂上运用上述三种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合唱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以朱同学参加的合唱活动中为具体案例,可见教师帮助学生培养合唱能力所运用的策略和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朱梓贤同学参加分组合唱活动,在周期性反馈中逐渐掌握了自己的声部部分并能与其他声部协调合唱,同时音准感和节奏感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游戏化合唱练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综上,在具体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在合唱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综上所述,在培养小学生的合唱能力方面,运用行之有效的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既对学生的音乐素养有正面的促进作用,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合唱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要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合唱教学策略与途径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促进音乐素养的提高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世平.浅谈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 [J]. 新课 程学习,2012(7):42

[2]张毓.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研究 [D]. 广西师范大学, 2014(4):9-15

[3]高伏音.小学中年级班级合唱的教学模式探究 [D]. 首都师范 大学,2014(5):5-40

[4]夏伟.新课改下提高小学生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J].新课程,2013(6):2.

[5]吴洁.谈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合唱教学[J].中小学音乐教 育,2012(2).

[6]成亚丽.谈保持小学合唱教学的稳定性及长效性[J].艺术 教育,2015(6)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