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何为“体心融合”
发布时间:2025-06-2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白杰

“体心融合” 主要是指体育与心理的融合,旨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下是相关介绍:

背景和意义

  • 当下青少年面临着近视率攀升、心理问题低龄化等诸多挑战,“体心融合” 是对国家 “五育并举” 政策的响应,也是教育范式的变革1。通过跨学科融合与协同育人,打破体育与心理之间的学科壁垒,有助于重塑青少年成长生态,培育身心强健的新时代建设者1

融合方式和实践案例

  • 课程融合1:例如禅城区的体心融合课例展示中,体育教师将田径蹲踞式跳远训练与国防教育深度融合,通过动态重构体操垫阵型,将技术动作具象化为长征场景,让学生在跨越物理障碍的过程中淬炼心理韧性。心理教师则通过指压板跳绳、情境心理剧等多元形式,与体育教学形成呼应,引导学生将抽象的勇气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身心互动。

  • 师资培养:采取微课程的方式,对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心理技能专项培训,在体育师范专业中纳入运动干预、心理咨询等心理服务课程内容,期望塑造全新的教学标准,培养 “既懂运动生理、又擅心理干预” 的复合型教师12

  • 评价体系融合1:如课程引入 “勇气勋章” 评价体系,将体育竞技中常见的突破性动作与日常学习场景的心理成长相链接,让学生理解真正的勇气既体现在赛场上,也体现在攻克难题时。

  • 技术应用6:重庆两江新区星光学校打造 “体心融合” 智慧中枢,依托智能设备和低成本 AI 技术,构建 “数据采集 — 智能分析 — 精准干预” 的融合生态,覆盖多种活动场景,实现从 “单一运动达标” 到 “身心状态全景洞察” 的升级。

构建路径探讨1

  • 从 “学科割裂” 转向 “融合共生”,打破体育与心理割裂的学科壁垒、单一技能型教师的师资壁垒。

  • 创新体心融合课程和活动,关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如 6 - 12 岁是 “运动习惯固化期”“心理韧性奠基期”,要树立儿童青少年成长新坐标。

  • 形成家庭学校社会 “群育联护” 机制,建立由学校领导、心理健康教师、学生导师、家长以及社会服务机构组成的 “群育联盟”,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为教育教学提供有效反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