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和声之美 ——巧用“五法”提升小学音乐多声部合唱教学实践初探
发布时间:2025-06-2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徐汝斐

声之美

——巧用“五法”提升小学音乐多声部合唱教学实践初探

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徐汝斐

摘要:音乐教育在小学阶段扮演重要角色,其中合唱是教学重要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感,也能够强化学生创造力、协作力,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发展。在低年级多声部合唱教学中,基于“五法”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合唱之美,强化教学效果。为此,本文研究中阐述“五法”的内涵与意义,分析基于“五法”小学音乐多声部合唱教学的原则,最后立足于引导聆听感受和声、玩中教学激发兴趣、声部练习体验合唱、控制音色统一协调、轮唱实践循序渐进五个角度,探讨基于“五法”小学音乐多声部合唱教学的策略,为小学音乐教学效果的优化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五法”小学音乐;多声部合唱

 

引言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中,强调了艺术教育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教师深刻感受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低学段的教学中,音乐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1]。因此,要求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立足“五法”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为学生构建新颖、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其在音乐学习中能够掌握知识、优化品质,充分展现美育教育的作用与价值,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五法”的内涵及意义

“五法”作为新型小学音乐多声部合唱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听、玩、练、控、唱5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合唱技能与音乐素养。“听”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觉敏感,通过聆听不同音乐作品,感受和声的和谐与美妙,激发其兴趣和强化感知力。“玩”是通过音乐游戏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在互动中学习音乐知识,强化音乐学习的互动性、趣味性。“练”是指持续性练习,通过分声部练习、集体合唱练习,让学生掌握基本技巧,提高音乐表现力。“控”是指对音色、音量的控制,让学生对不同的声部进行有效协调,提高声音的统一性、和谐性。“唱”是实践的重要方式,通过轮唱、合唱等形式,让学生将所学习知识应用到演唱中,体验合唱的魅力和团队协作的力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有效强化,实现多声部合唱教学的目标,促使学生情感、社交、审美的综合发展。

二、基于“五法”小学音乐多声部合唱教学的原则

(一)体验性原则

小学音乐多声部合唱教学中,体验性原则是核心原则之一,强调通过直接参与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在低学段教学活动中,直观感受、感官体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其理解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技能。因此,要求教师创造多样化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在听、唱、动、奏等不同的活动中感受音乐魅力。例如,合唱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模仿不同声部的旋律,体验和声的丰富性,通过节奏性游戏体会律动感[2]。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音乐魅力,也可以引导其进行创造性想象,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良好体验,有助于学生对感知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持久兴趣。

(二)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是指在小学音乐多声部合唱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有趣的方法、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低学段的音乐教学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持续学习与发展的动力,因此教师要立足于学情设计具有富有趣味性的音乐活动,如角色扮演、音乐故事、音乐剧等,将音乐知识融入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中,使其在所喜欢的活动中学习音乐、发展素养。趣味性原则还体现在教学语言的生动性、氛围的活跃性、内容的新颖性上面,基于这种方式将抽象知识以形象化、具体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乐趣,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三)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在小学音乐多声部合唱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实际操作的方式迁移知识巩固知识,夯实音乐基础,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石。低学段学生的动手能力模仿能力相对较强,通过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的音乐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通过音乐创作合唱排练乐器演奏等方式,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相互结合,加深对音乐结构音乐表现的理解同时实践性原则强调鼓励学生在合唱中尝试不同的声部体验不同的角色,增强其音乐表现力团队协作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的音乐素养技能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三、基于“五法”小学音乐多声部合唱教学的策略

(一)引导聆听感受和声

小学音乐多声部合唱教学中,基于“五法”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聆听,感受和声中的魅力,同时可以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例如,在学习二年级《其多列》一课时,学生已经通过一年级的《桃花朵朵》基本掌握了和声的技巧、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听”,对两首音乐的节奏、旋律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和声的丰富性,并形成直观体验。在《其多列》一课的导入阶段,使用多媒体播放《桃花朵朵》,让学生对一年级所学习音乐合唱知识进行回顾、复习,并通过律动活动、歌唱活动,使学生对旋律形成更深刻的记忆。随后,教师引入《其多列》让学生对两首歌曲的内容进行聆听,对比节奏、旋律,发现二者的相同之处,如节拍、调性、小节数等,通过这种聆听对比让学生感受和声所的美妙,并且理解合唱中不同声部是如何和谐有效结合在一起的。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串铃、响板以及PPT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旋律和节奏[3]。例如在聆听《其多列》音乐时,可以使用响板对其所表达的节奏予以模仿,让学生对节奏形直观感知,更深入地体验和声效果。基于这种聆听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玩中教学激发兴趣

小学音乐多声部合唱教学中,“玩”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在二年级《其多列》一课教学中,依托《花儿朵朵》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回顾,同时设计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知识,巩固知识。例如,基于手拉手游戏跟随音乐律动,在活动中感受音乐节奏,强化幼儿的合作意识;引入《其多列》以后设计“拼图游戏”,使学生通过拼凑旋律片段完成歌曲,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好奇心,使其在游戏中学习音乐。在此基础上,采用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在彝族、哈尼族音乐文化背景之下扮演不同的角色,感受角色在音乐活动中对于情感的表达和互动方法,加深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认识,强化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不仅如此,在课堂上还可以充分利用串铃、响板等乐器,鼓励学生对节奏进行模仿、创造,感受音乐的乐趣,探索不同乐器的节奏、音色,为幼儿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声部练习体验合唱

低学段音乐多声部合唱教学中,“练”能够让学生掌握合唱的基本技能,实践课程教学目标。例如,在二年级《其多列》一课教学中,通过分声部练习,让学生可以体验合唱的过程,并且在复习《桃花朵朵》时分成两个声部,一个声部唱主旋律,另一个声部唱和声,引导学生通过小三度生成s和m,随后d和l两个声部加入,初步感受和声所带来的效果,感受合唱、齐唱的差异。这种分声部的练习,能够让学生聆听对方的声部学习,协调自身的声音,加入其他声音之中,感受合唱的统一性、协调性。在练习阶段中,还可以尝试实现《其列多》《桃花朵朵》的异曲同唱,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的音准、节奏感得到有效强化,体验合唱不同声部的配合技巧。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实践练习、学习技巧、掌握技巧,提高其音乐表现力、团队合作力。不仅如此,在多声部合唱练习中充分利用串铃、响板作为伴奏,增强学生的节奏感,使其在实践中感受合作的乐趣,提高音乐表现力、团队协作力。基于科学、有效的练习帮助在实践中学会倾听、协调,理解合唱中不同声部的关系,实现声音的协调与统一,深化练习的意义与价值。

(四)控制音色统一协调

音乐多声部合唱教学中,“控”是实现声部统一和协同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控制音色以此达到声部的和谐统一。在复习《花儿朵朵》时,教师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音量、音色完成演唱,讨论哪种音色更适合表达歌曲的情感,并使用响板、串铃伴奏,加入衬词“嘿嘿”,要求学生在保持节奏的同时,注意音量、音色的控制,以确保整体音效的和谐。《其多列》合唱教学中,学生要在合唱中尝试不同的音色组合,要求学生在唱准自己声部的同时,注意与他人音色的统一,以实现声部之间的协同[4]。另外,还可以利用按钟等乐器帮助学生准确控制音高,确保声部之间的协同,进而唱准音高s、m,d、l,实现对音色的控制并强化声部的统一性。如此,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的音乐技能,还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使其在合唱中更好地与他人协作,创造出美妙和谐的音乐。

(五)轮唱实践循序渐进

学段合唱教学中最终目标的体现,让学生通过实际演唱逐步巩固技巧其列多一课中通过轮唱实践,让学生循序渐进学习知识提升技能水平锻炼学生听力协调能力,感受合唱的层次感。的环节中采用异曲同唱,方法将其列多花儿朵朵的旋律节奏相互结合,组织学生进行轮唱练习其中需要先单独练习其列多的旋律,然后基于教师引导与演唱花儿朵朵的学生进行轮唱让学生在唱准自己声部的同时,也可以和其他声部协调统一。到了“完整表演”环节中,学生将《花儿朵朵》和《其多列》分声部合唱完整表现出来,在第一段分组演唱按钟的旋律,第二段邀请“客人”加入,在保持自己声部音色的同时,与其他声部协调,以达到整体的和谐。基于通过这种轮实践,可以让学生的能力水平得到有效锻炼展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与他人合作的同时感受多声部合唱的魅力,进而强化课程教学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本文分析可以看出,在小学多声部合唱教学中,基于“五法”推进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和声之美,从“听”到“唱”每一步的精心设计,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合唱技能、音乐素养,为学生打造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在不断练习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提高音色控制能力与协调性。基于此,让学生在音乐的课程中感受合作的乐趣与魅力,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使其音乐素养得到有效发展,实现课程教学与美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阎悦.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读写算,2024,(35):136-138.

[2]徐景倩.农村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三角洲,2024,(28):223-225.

[3]朱琳.新课标下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开展路径探究[J].家长,2024,(27):149-151.

[4]林琴妹.优化合唱教学提升小学歌唱教学质量[J].新课程研究,2024,(26):129-131.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