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小衔接数学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孩子学习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幼儿园阶段以游戏活动为主,而小学则开始系统学习知识,对孩子的思维能力、学习习惯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学思维是孩子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能力,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数学思维,能够帮助孩子顺利适应小学的数学学习,为后续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奠定坚实基础 。它不仅能提升孩子对数概念、图形、逻辑关系的理解,还能培养孩子观察、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让孩子在学习中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幼小衔接阶段学生数学思维的特点
(一)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这个阶段的孩子认知事物主要依赖于直观的、具体的形象,难以理解抽象的数学符号和概念。例如,孩子理解“5”这个数字,需要借助5个苹果、5颗糖果等具体实物,而对数字“5”的抽象含义理解较为困难。
(二)思维的无序性
孩子在思考问题时,缺乏系统的方法和步骤,往往是想到哪里算哪里。比如在进行简单分类活动时,可能会随意地将物品进行归类,没有明确的分类标准,导致分类结果混乱。
(三)思维的不连贯性
孩子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思维过程容易中断。比如在数数过程中,可能因为被其他事物吸引而忘记数到哪里,影响思维的连贯性。
三、幼小衔接数学思维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结合生活场景,感知数学
1. 日常数数与计算: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引导孩子进行数数练习。如上下楼梯时数台阶数量,吃饭时数一数餐具的个数,购物时让孩子帮忙计算简单的价格。例如,购买苹果,每个苹果2元,买3个,让孩子计算一共需要多少钱,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感受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认识形状与空间: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形状,如房子是长方形和三角形组成的,车轮是圆形的。让孩子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如“杯子在桌子上面”“玩具在盒子里面”,帮助孩子建立空间概念。
(二)借助游戏活动,发展思维
1. 拼图游戏:提供各种形状的拼图,让孩子通过动手操作,认识不同的图形,并在拼图过程中思考图形之间的组合关系,培养空间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例如,七巧板游戏,用七块不同形状的板子拼出各种图案,锻炼孩子的图形认知和创造力。
2. 数字游戏:玩数字卡片游戏,如抽卡片比大小、进行数字接龙等。还可以玩“数字捉迷藏”游戏,家长说出一个数字,让孩子在房间里寻找数量与之对应的物品,增加孩子对数概念的理解和兴趣。
3. 分类游戏:准备不同种类的物品,如水果、文具、玩具等,让孩子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可以先引导孩子按类别分,之后鼓励孩子尝试按颜色、大小等其他标准分类,培养孩子的分类思维和归纳能力 。
(三)运用绘本阅读,激发兴趣
选择适合幼小衔接阶段的数学绘本,如《数学帮帮忙》《汉声数学图画书》系列。这些绘本通过有趣的故事和生动的画面,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例如,在绘本中讲述小动物分食物的故事,涉及到除法的概念,让孩子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轻松理解数学知识,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数学思维。家长和老师可以在阅读后,与孩子一起讨论绘本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孩子思考和表达。
(四)培养学习习惯,助力思维发展
1. 专注习惯培养:在进行数学活动时,为孩子创造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减少干扰因素。控制每次学习活动的时间,根据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情况,逐渐延长时间,从一开始的10 - 15分钟,慢慢增加到20 - 30分钟,帮助孩子养成专注学习的习惯,为深入思考数学问题提供保障。
2. 有序思考习惯培养:在引导孩子解决数学问题时,教给孩子一些有序思考的方法。比如在数数时,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数;在比较物品数量时,一个一个对应比较,培养孩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思维的逻辑性。
3. 表达与交流习惯培养: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数学发现和思考过程。当孩子完成一个数学游戏或解决一个问题后,让孩子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整理自己的思维,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这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家长和老师要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四、家园校协同,形成培养合力
(一)家庭方面
家长要重视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引导孩子发现数学、感受数学。避免过度强调知识的记忆,如单纯让孩子背诵加减法口诀,而应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多与孩子进行数学相关的亲子活动,如玩数学游戏、阅读数学绘本等,营造良好的家庭数学学习氛围。同时,及时与幼儿园和小学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配合学校的教学安排,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
(二)幼儿园方面
幼儿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计丰富多样的数学游戏和活动,注重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幼小衔接阶段,适当增加一些与小学数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如简单的数字书写、10以内加减法等,但要以游戏化的方式呈现,避免小学化倾向。定期组织家长培训,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数学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和方法,指导家长在家中进行有效的教育。
(三)小学方面
小学教师在新生入学初期,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基础,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游戏教学等,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的数学课堂。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培养,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与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情况,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通过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三方协同合作,从多个方面对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进行数学思维培养,能够帮助孩子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为孩子未来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