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亟需突破传统单一学科教学模式的局限。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案例以 “非遗皮影戏” 为主题,融合语文、历史、美术、音乐等多学科知识,创设跨学科情境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和文化传承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能够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撰写皮影戏剧本,合理设计人物对话和情节描述,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对皮影戏历史背景的探究和剧本创作中的情节构思,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在皮影制作和戏剧表演的审美体验中,提升学生对传统艺术形式的鉴赏能力,并鼓励其在剧本创作和道具设计中融入现代审美元素,实现创新表达。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引导学生了解皮影戏的起源、发展和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实施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与文化感知(1 课时)
语文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经典皮影戏视频片段,如《猪八戒背媳妇》,让学生直观感受皮影戏的独特魅力,包括人物造型、光影效果和表演形式。随后,教师介绍皮影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皮影戏能传承千年?它蕴含着哪些文化密码?” 激发学生对非遗文化的探究兴趣。
(二)学科融合学习:多维度知识建构(3 课时)
历史学科:探寻皮影戏的前世今生(1 课时)
历史教师走进语文课堂,以时间为线索,讲述皮影戏从汉代萌芽、唐宋兴盛到明清繁荣的发展历程。结合历史故事,如汉武帝思念李夫人的传说,解释皮影戏的起源。通过展示不同朝代的皮影文物图片和历史文献记载,引导学生分析皮影戏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社会功能,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理解皮影戏与中华文化的紧密联系。
美术学科:巧手制作皮影道具(1 课时)
美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皮影制作。首先,讲解皮影的造型设计原则,包括人物比例、服饰图案和色彩搭配等。学生根据自己剧本中的角色,绘制皮影设计图,如设计英勇的将军、美丽的公主等形象。然后,使用卡纸、彩笔、竹签等材料制作简易皮影道具,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美术课堂所学的绘画技巧和立体造型知识运用到皮影制作中,提升审美实践能力。
科学学科:解密光影成像原理(0.5 课时)
科学教师引入光的传播和投影原理,通过简单的实验演示,如用手电筒照射物体在墙上形成影子,让学生理解皮影戏的科学原理。学生分组进行光影实验,尝试调整光源位置、角度和距离,观察影子的变化,为后续皮影戏表演中的光影操作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音乐学科:创编戏剧唱腔与配乐(0.5 课时)
音乐教师介绍传统皮影戏的唱腔特点,如高亢激昂的秦腔、婉转悠扬的越剧等。学生根据剧本情节和角色性格,尝试创编简单的唱词和曲调,或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例如,为战斗场景选择激昂的鼓乐,为抒情场景选择轻柔的民乐,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和艺术创作能力。
(三)写作实践: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2 课时)
在完成多学科知识学习后,学生进入皮影戏剧本创作阶段。教师提供剧本创作框架,包括故事背景、角色设定、主要情节和对话设计等要素,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将历史知识、美术创意和音乐灵感融入剧本。例如,有的学生以 “嫦娥奔月” 为蓝本,加入现代航天科技元素,创作出 “嫦娥乘坐飞船重返月球” 的新颖故事;有的学生在剧本中详细描述皮影角色的服饰图案和动作姿态,将美术设计与文学描写相结合。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在情节逻辑、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个性化辅导。
(四)成果展示:多元评价与实践检验(1 课时)
学生分组进行皮影戏表演,每组推选一名旁白、若干演员和灯光师。表演结束后,开展多元评价活动: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的剧本创作和表演表现,对照评价量规进行自我反思和评分,总结优点与不足。
同伴互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重点关注剧本的创新性、表演的生动性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出改进建议。
教师评价:教师从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既肯定学生在文化传承、审美创造等方面的亮点,也针对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思维逻辑的严密性等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同时,展示优秀剧本和表演片段,组织学生共同赏析学习。
四、教学成效
(一)学生成果展示
剧本创作成果:学生共创作皮影戏剧本 32 个,其中 80% 的剧本融入了至少两个学科的知识元素。部分优秀剧本在情节构思上充满创意,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如《太空皮影之旅》将传统神话与科幻元素巧妙结合,获得师生一致好评。
皮影道具制作成果:学生制作的皮影道具色彩鲜艳、造型独特,充分展现了美术创作能力。部分道具还运用了镂空、折叠等工艺,体现了较高的手工制作水平。
表演展示成果:在皮影戏表演中,学生们通过生动的语言、夸张的动作和巧妙的光影操作,将剧本内容精彩呈现。有的小组还加入了原创的音乐和舞蹈元素,增强了表演的感染力。
(二)量化数据分析
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前测和后测对比发现:
写作能力:实验班学生在语言表达的丰富性、情节构思的合理性等写作能力指标上,后测平均分比前测提高了 15 分,显著高于对照班的提升幅度(对照班仅提高 5 分)。
文化认知:在关于皮影戏文化知识的测试中,实验班学生的正确率从 60% 提升至 85%,而对照班仅从 62% 提升至 68%。
审美与创新:在剧本创新性和道具设计美观度的评价中,实验班获得优秀评价的比例分别达到 75% 和 80%,远高于对照班的 40% 和 45%。
(三)质性反馈分析
学生反馈:在课后问卷调查中,90% 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认为通过参与 “非遗皮影戏” 项目,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还深入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部分学生在心得体会中写道:“原来写作可以这么有趣,我还学会了制作皮影,感觉自己像一个小艺术家!”
教师反思:教师普遍认为,跨学科情境写作教学策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时,教师也意识到在学科融合的深度和教学时间的把控上还有提升空间,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加强学科教师之间的协作。
五、案例反思与改进方向
(一)成功经验总结
情境创设真实有趣:以非遗文化为主题,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相结合,创设了具有吸引力和教育意义的真实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文化认同感。
学科融合自然有效:通过明确各学科在项目中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实现了多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了综合素养。
多元评价促进发展:采用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为学生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反馈,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改进不足,促进个性化发展。
(二)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时间管理问题:由于跨学科项目涉及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教学时间较为紧张,导致部分环节学生的探究和创作时间不足。改进措施:提前规划教学进度,合理分配各环节的教学时间;利用课后社团活动或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创作机会。
学科融合深度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个别学科知识的融合还停留在表面,未能充分挖掘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改进措施:加强学科教师之间的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共同探讨学科融合的切入点和深度,设计更具挑战性和综合性的学习任务。
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部分能力较弱的学生参与度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力。改进措施:采用分层教学和差异化指导策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分配不同的任务角色,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