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怎样做老师
教师职业道德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真实写照。所有的学生,不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不论是家庭条件优越的还是家庭条件困难的,也不论是活泼开朗的还是安静内向的,都十分需要教师的“爱”。
一、了解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们的智力发展、他们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教师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对一个真正爱学生的好教师而言,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因材施教,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
二、真诚
爱学生就要真诚对待学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诚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师爱的基础。教师只有满怀真诚发自内心地“爱”一个学生,才能在思想与感情上与学生沟通,在语言行为上与学生接近,在心灵深处与学生产生共鸣,碰撞出“爱”的火花。试想: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不善于以敏锐的观察力,透过学生的各种表现和细微变化,准确分析判断学生的思想活动。而是像一个局外人一样浮光掠影、敷衍了事,学生的心可是敏感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能不像老师一样,事事高高挂起吗?
三、责任
教师的责任无处不在,如果没有责任意识,就不会明白自己的存在价值,不会明确自己肩负的使命。因此,我们必须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尽责任。教师惟有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才能更好地履行教育这一神圣的职责。
四、尊重
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学生最渴望得到尊重,教师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孩子再小也是孩子,也具备各种思维和感情。教师要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因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与学,互为关联,互为依存,所谓“教学相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就是这个道理。特别是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所以,一个好老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
总之,我们每位教师在每天所做的极其平凡的工作之中,要始终牢记为学生负责,为家长负责,为社会负责,为国家负责。当你每天忠实的履行着自己神圣职责的时候,也就是在为自己负责,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有责任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