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扎根于育人土壤
马杭中心小学 宋勤明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光荣职责,而为人师表,又是育人的基础和前提。作为教师,不管是在教书,还是在育人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用爱去铸造崇高的师魂。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艺术和能力。教师的爱,对学生的学习,个性发展影响甚大。关爱学生,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它需要真正落实到教师的言行中,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交往中,具体表现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馈唤起相应的情感,产生共鸣,促使师生之间心里动机方向一致。只有当教师和学生思想感情和谐一致时才能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如何关爱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爱的温暖?
关爱学生首先要理解、信任与尊重学生。我与学生是一种和谐、平等、亦师生亦朋友的关系,这都得意于我对学生的尊重。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换来学生的尊重,才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我爱我的每一个学生,无论是优秀的还是稍差一些的。在课上、甚至做展示课时,我经常叫那些后进的学生回答问题,因为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到了犹豫不决。他们不是不会回答,而是自信的缺乏使他们没有勇气举手。他们回答问题时吞吞吐吐,生怕自己回答的不对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其他同学都很着急,想要替他们回答。但我并不着急,耐心地等待、引导并鼓励他们,直到回答出来。这时他们往往向我投来信任与感激的目光。虽然这样耽误了一些时间,但这一点点时间换来的是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被重新唤起的自信心,是非常值得的。每当看到那些平时从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自信地举起他的小手的时候,我都感到无比欣慰。正如母亲不会因为孩子的美丑存在偏袒和私心一样,做为老师,虽然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他们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个学生。老师的爱应该是一种博爱,爱你的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思想。谁都知道,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拟的,一句鼓励,可以让学生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天下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那么老师也应该让学生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体验进步成长的快乐,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要像母亲一样容忍孩子一次次地“旧病复发”,要像母亲一样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长处,充分肯定他的点滴进步,对他们的长处要“小题大做、无限夸张”,永远不说“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啬地说:“嗨,你真棒。”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决不能因为一点过失而让孩子在指责声中自卑地抬不起头来。对于所谓的“差生”,更要给一点偏爱,倾注爱心、热情和期望,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自豪地说出“我能行”。
其次是教师要爱有分寸,握好严字当头,要严而有格,严而有方爱而不溺,切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古人云:教不严,师之惰,严是爱,松是害,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懂得什么是对他们好,怎样对他们是不好。当然,老师的严格不是一种苛求,一种容不得学生犯任何错的苛求,老师的严格是体现在对学生思想品质,行为规范,组织纪律的正确引导,体现在教会学生为人处世,培养创新精神的真诚付出。应该看到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思想品德的发展都还处在不成熟的阶段,还不能充分地把握自己。比如:热衷于玩电子游戏,热衷于时髦高档消费。教师如果对其放任妥协,必然无法产生教师需要的“期待效应”。
第三,教师应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针对不同的学生不间断地提出不同层次的严格要求,善于疏导,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和服从,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宋朝教育学家朱熹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差异,针对不同智力层次、不同基础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要求,以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课堂采用动静搭配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注重各个层次的学法指导,将分层要求贯穿于课堂各个环节的始终。
“师爱”是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它凝结着教师的奉献精神和蜡烛精神,它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前提,它能使学生的智慧充分地、自由地发展。
与学生“打成一片”是许多人的师爱观念。他们认为师爱贯穿在学生学习、生活的角角落落。只有深入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师爱才显得不空泛,才落到了实处,才能够感化学生、教育学生。于是,这些教师甚至干脆把办公桌搬进教室,把厨房搬进学生食堂,与学生形影不离。这些教师能够这样想这样做的确令人感动,但这种师爱观念与做法并不值得大力提倡,它并不是十分科学的。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有效的空间距离,会产生喜欢或提高喜欢的程度,距离太近或是太远都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青少年心理学也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相当躁动与诡秘时期。青少年并不希望自己的一切都袒露给家长和老师,而是希望能够拥有自己的天地,能够在充足的时空里独自思索,独自生活而不受干扰。过分拉近师生间的距离,青少年的自由小天地往往会被早就是成人的教师不经意地破。有时候,当老师无意间了解了某位学生的隐私,这位学生往往会对这位教师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或厌恶感。而师生距离的拉近就意味着了解学生隐私机会的增加。反过来,教师真正与学生打成一片了,教师的言行举止、文化修养就会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而教师并非圣人,并非完人,他也有自己的缺点,他的言行举止、文化修养也会存在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小毛病。这些缺点和小毛病会因师生间距离的拉近而裸现出来。而学生又总是挑剔的,往往接纳不了教师的缺点和毛病,因而他们会逐渐失去对这位教师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恶或厌恶感。总之,从现代心理学的成果和生活实例出发,“打成一片”并不十分科学合理,它拉近的是师生间的物理距离,心理距离并不一定能够拉近。物理距离的过分靠近,往往带来心理距离的拉大,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道理。
与“打成一片”相反的是,有些教师认为: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学生,师生之间应泾渭分明;教师在学生面前应具有高大感、威严感;教师在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时不能破环“师生有别,师道尊严”的命题。于是,持这种观点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总是摆出一副威严的面孔;他在关爱学生时总以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姿态出现。他在学生面前有很高的震慑力;他在教室外不经意的一声咳嗽,会让沸腾的教室立即鸦雀无声。这种观点与做法合造成师生之间的代沟,会使学生总被一个“怕”字笼罩,不利于师生双方真实及时地互馈信息,不利于教学与管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公正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地看待每一个学生,你才会赢得学生的心,你的教育才是有说服力、有感染力的。公正的教师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听偏信;爱所有的学生;心中要有“世上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的观念;要懂得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保住学生的面子;要善于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培养学生的理想……
爱不爱学生是教师师德的问题,善不善于爱学生却是教师能力素质的体现。我们作教师的,不仅应该爱学生,而且应该善于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