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23日
点击次数:
作者:蒋惠芬
来源:本站原创
|
刘野一直不掩饰对抽象大师蒙德里安的崇拜,肯定过蒙德里安的“几何形体”画派对他的影响,不难发现那些纵横分割的几何色块曾作为意象多次出现在刘野一系列的作品中,而刘野在戏说着蒙德里安的抽象的同时,加入具象元素后表现得自成一派。不可置否,蒙德里安对于他天马行空的笑谑创作给予了很大的灵感启发。
2016年6月10日刘野的欧洲首场个展于荷兰阿默斯福特市Mondriaanhuis博物馆举行。展览名为《蒙德里安和刘野》,呈现了来自亚洲、欧洲及北美等地区私人收藏的刘野重要作品,充分展现了这位受荷兰抽象艺术大师蒙德里安影响下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独树一帜的艺术创作。
“你读过巴尔扎克的一个中篇小说么,叫做《不为人知的杰作》。写一个画家,他是个大师,他在画一张杰作,至少他认为是一张旷世杰作。最后画了很多年之后,他邀请一个年轻艺术家进去看。年轻艺
术家进去一看,发现那个画其实已经是一张黑色的画布了。
画家自己已经把这个画给画得几乎没了,但是画的右下角还露出了一个脚后跟。年轻的艺术家只看到剩下的一只脚,还没被覆盖住。他一看那个脚就知道,这张画没有被覆盖的时候,是一张无与伦比的画。”
谈到画画的艰难之处,刘野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这个故事。在一遍遍推倒重来的画面上,刘野深深理解巴尔扎克笔下那位画家的挣扎。声名和经验未必能让绘画变得更轻松,刘野说他现在的怀疑比过去更多。
近些年来,刘野每天保持着至少6 小时的工作时间。但即便如此,刘野作品的数量也还是少得可怜。2011-2012 年,两年期间他一共只完成了10 张画。很多时候,作品接近画完,却被他毁掉,原因常常是一条线并不能令他满意。刘野严谨而理性的特质不容许自己出现半点偏差,这种状态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增无减。
大约40 年前,从刘野第一次拿起画笔“胡涂乱抹”开始,这个男孩儿几乎没有过踌躇与迟疑,甚至没有坎坷。1964 年,刘野出生于北京。母亲是高中语文老师,父亲是作家。民主、宽松的家庭氛围让刘野得以从小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考高中前,没经父母同意,刘野被同班同学怂恿报考了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如同众多明星回忆当年艺考时所言——同样恶俗的桥段——刘野陪同学参加考试,他被工业设计系录取,同学却落榜。
工艺美校毕业后,刘野与发小邵帆被一同分配到了北京市工艺美术总公司职工大学上班。两年后,刘野顺利考取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大学三年级,刘野又获得了到德国柏林艺术学院留学的机会。
1992 年,柏林本土画廊——Taube 画廊的老板克劳斯在逛展览时,无意间看上了刘野的一张小画。他根据展讯找到了刘野,见面后,克劳斯请他饱餐了一顿意大利菜。席间,克劳斯惊异于眼前的青年,拥有着绘画天赋却要浪费时间去打工。他当即向刘野表示,希望他停止打工安心画画,准备举办展览。
第二年,Taube 画廊为刘野举办了“刘野Ⅰ”的个人展览,十多张大大小小的作品开展即被销售一空。卖画让刘野摇身变成了当时班上最成功的学生。不仅如此,1995 年,回国后的第二年,现任佩斯北京总裁冷林策划了展览“世说新语”,刘野是三位参展艺术家之一。
第一次面对刘野的作品,冷林说:“当时觉得那些绘画相当特别,相当清新。”这是刘野回国后举办的首次展览,在国内艺术界引发了强烈关注。同年,瑞士驻华大使、收藏家乌利·希克开始收藏刘野的作品。
如今,给人们留下印象最多的“小海军”系列、“蒙德里安”系列以及“小女孩”系列就是那个时期艺术家的代表作。
策展人吕澎在接受采访时斩钉截铁地说:“刘野是个认真的画家。”的确,一直到2004 年,刘野认真地画画,认真地办展览,平静地过日子。除了绘画上的些许纠结以外,不论艺术还是生活都波澜不惊。2005 年,其作品《温柔地杀我》在保利上海春秋艺术品拍卖上拍得人民币121 万元。这是他第一件价格破百万的艺术作品。画中洛丽塔般的少女拿着刀,面对着一头神气活现的猪,一幕温柔又暴力的视觉画面跃然纸上。
“一个朋友特别喜欢这张画,准备了30 万想买。赵半狄当时也在现场,他一开始打电话告诉我说20 万了,不一会儿就说100 万了。我当时被吓了一大跳。”刘野说,“有人对我说喜欢我的画,但到手后马上就拿去拍卖赚钱了。到最后钱是最重要的,不是喜欢你的艺术。”刘野委屈道。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迷惘和踌躇后,他调整了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刘野说,“后来慢慢也习惯了,卖的好也有,流拍也有。你看,这就正常了。”他坚信,为了市场粗制滥造,艺术有一天会反过来惩罚你。从那以后,刘野的创作速度更慢了。
自诩懒惰的他会用更多的时间思考,“因此,到了2010 年,当作品《齐白石知道蒙德里安》在北京保利5 周年秋拍上以创个人纪录的2912 万人民币成交的时候,刘野兴奋感全无,并把这些称为“资本游戏”。
很多人都跟他说,喜欢他画的童话系列,美人鱼和安徒生先生。他笑笑,说:“过去能画,现在不愿意画了。”
因为画画比从前更难,因为不可能往回画。刘野要解决的绘画的问题,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一个艺术家绘画的东西没有那么清晰。其实所有画的原因都是出于首先画一张画而不是画什么。永远不要对一个艺术家画什么过于迷惑,其实有时候不像想象得那么重要。”
对于刘野的作品,有一种说法是“男女老少都喜欢”。艺术家梁远苇举例说,一次,她的一个朋友,十几岁的男孩,看到刘野手机壳上的作品《匹诺曹》,问他为什么画他。刘野回答说,虽然匹诺曹说谎,但他是好孩子。“然后那个男孩眼睛里突然就噙满了泪水,说我觉得我就是匹诺曹。”
在一次采访中,刘野说过,“我是在用特别伤心的感情去画,但他们老觉得我的画特别可爱。”他这样描述着自己喜欢的艺术:艺术应该是一个谜语,而谜语没有答案。艺术家应该像一个侦探,永远不知道他内心在想什么。
“艺术家就是让人误读的。”刘野说,“如果谈作品,我就算说也是瞎编几句。”
“蒙德里安的画出现在我的画中是精神意义上的,也是我对‘现代主义’的一种‘怀旧’。他的画那么单纯——最基本的颜色和垂直水平线,我也想解决单纯的问题,是心灵的单纯,我的画如同我一样,我不想把内心世界搞得太复杂,表现一些美,顺便怀念一下旧事,就行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