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3页例1例2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从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等活动,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及余数的含义,理解并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事实写出相应的有余数除法的算式,能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2、使学生在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活动中,感受除法含义的发展和延伸,进一步发展比较、分析和初步的综合、抽象等能力;进一步积累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等学习活动的经验。
3、使学生体验有余数除法产生于现实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的合理性,形成探究数学知识的意识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准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认识新知
1、认识有余数除法
谈话:元旦快到了,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礼物,看……
谈话:一共有(10)支铅笔
提问:10支铅笔平均分给小朋友们,你想给每人分几支?
(1)操作每人分两支
提问: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请一位同学上台分一分,填写好表格,并说一说。怎么列式?
(2)动手操作
引导:那10支铅笔,每人分3支、4支、5支呢?请你来读一读活动要求。
活动要求:
1、分一分:用小棒代替铅笔同桌合作分一分
2、填一填:将分的结果填在表格中
3、说一说:10支铅笔,每人分()支,分给()人,还剩()支。
交流:请看。(手势示意学生按3、4、5顺序上黑板讲演)
预设:生1: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分给3人,还剩1支。
生2:10支铅笔,每人分4支,分给2人,还剩2支。
生3:10支铅笔,每人分5支,分给2人。
(3)学生分类
交流:仔细观察分的结果,可以分成哪几类?
指出:刚才我们发现,把10支铅笔平均分,有时有剩余,有时没有剩余,下面我们就来研究有剩余的情况。
(4)抽象算式
谈话: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3人,还剩1支,除法算式怎么写呢?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写出除法算式,并和同桌交流。
谈话:剩余的1支该怎么表示呢?我们一般将剩余的数写在后面,为了区分商和剩余的数,用6个小圆点来分隔。
启发:这个3叫什么?这个剩余的1我们叫它余数。10÷3=3…… 1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提问:这道算式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10表示一共有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分给3人,所以单位是?还剩1支,单位是?
(5)学生尝试、感悟
提问: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分给3人,还剩1支我们用10÷3=3(人)……1(支)来表示。10支铅笔,每人分4支,在作业单上写出算式。
追问:这道算式商是几?余数是几?
总结:把10支铅笔平均分,有剩余我们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商和余数中间用6个小圆点来分隔。(揭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2、理解余数都比除数小
(1)引导
谈话:猪八戒看到我们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他也有个问题要问问大家。
谈话:算一算,平均每人吃几个?还剩几个?完成作业单第2题
提问:如果有更多的桃,你知道猪八戒最多能多吃几个吗?
谈话:让我们到下面的学习中去寻找答案。用四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的问题,摆一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摆两个这样的正方形要用(8)根小棒。像这样用12、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么样?你来读一读活动要求:
1、写一写
2、填一填
3、比一比
交流:12根小棒,可以摆成几个正方形?
追问:那13根呢?可以摆成?
追问:14根呢?15根呢?16根呢?(4个)那为什么不是余4根?
引导:我们来比较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发现?
提问:余数可能是?不能是?
追问:最大是几?和除数相差几?最小是几?
提问:如果有更多的桃子给他们四个人分,那你知道猪八戒最多能多吃几个吗?
指出:通过刚才的操作比较我们知道余数都比除数小,反过来说,除数都比余数大。
二、组织练习,巩固内化
提问:考考同学们,余数可能是几?最大是几?
追问:为什么?
提问:这题除数可能是几?最小是几?
追问:为什么?
三、回顾内容,总结认识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这里有道思考题,请同学们课后完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