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幼小衔接期的小学数学“快乐新作业”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24-01-2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王会

幼小衔接期的小学数学快乐新作业教学案例

                                                                                                                        马杭中心小学      王会

一、案例背景

幼小衔接期是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重新适应新的环境,了解周边的人物,并且明确自身的角色转变。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期间,应重视幼小衔接期的过渡,关注幼儿转变到学生时的身心发展变化,由此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现阶段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各类因素,为幼儿设计更加快乐的新作业,由此使得学生能够真正融入于教学课堂,参与到数学问题的讨论过程中。

二、案例分析

在设计幼小衔接期的小学数学作业时,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全面的思考,由此保证作业形式,作业内容能够真正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实际需求。

1针对学生层面进行分析。低年级学生的年纪较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为薄弱,并且大部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了解浅显。基于数学知识抽象性的特点,在设置数学作业时需要立足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分析,并且将抽象的符号问题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现,由此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探讨欲望。

2针对政策层面进行分析。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阶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现阶段的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在设计作业内容时,需要通过多样的作业问题有趣的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内心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另外,在双减政策的落实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应减少书面问题,通过丰富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由此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

基于以上观念,在设计小学数学快乐新作业时,为学生设计观察类新作业实践类型作业小组合作探究类新作业等各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作业练习兴趣,提高数学作业的完成质量。

三、案例描述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观察类“新作业”

【案例简述】

“数字作业”:学生对于数字的认识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因此为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增加学生对于抽象数字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置观察类作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数字展现在多媒体屏幕上,数字下方会对应相应个数的水果,由此吸引学生的关注,增加学生的兴趣。

【案例过程】

教师向学生讲解1-5”这五个数字的含义,让学生进行初步的书写。在学生写完之后,由教师发布指令,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伸出相应的手指。师:同学们,大家准备好了吗?接下来让我们伸出左面的两手指。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伸出两手指。师:同学们请前后左右看一看,检查一下自己旁边的小朋友是否做错了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观察检查,自己伸出手指的个数以及其他同学的手指个数。师:看来大家完成的都非常好,相信你们对于1-55个数字的含义都已经了解了,接下来让我们开展连一连的小游戏。

教师在多媒体屏幕上向学生展示1-5这五个数字,并且在下方设置不同数量的水果。

 

1          2       3         4          5

 

           

在展示课件图片后,教师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看一看在图片上都分别有几水果又对应哪个数字。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学习了数字,那么请大家查一查有几个苹果,几个香蕉呢?在教师的引导下,班内同学积极观察并且发表自己的想法。师:同学们都观察完了,那么大家发现数字下面对应的个数是完全正确的吗?学生回答不是。师:哪位同学能够帮助老师正确连一连呢?在教师提问后,选择五名举手的同学分别回答12345这五个数字与水果的正确连接方式。

设计意图:数字作业的设计以观察类型作业的形式展现出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水果的个数,并且将相应的水果与相关的数字进行对应在此期间能够使得抽象的数字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由此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小学生的数感能力。同时,观察类作业的设计降低了书面作业的枯燥感,能够以更加轻松愉快的方式进行,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保证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结合生活实际问题,设计实践类“新作业”

【案例简述】

“应用题作业”:小学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实习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设计数学新作业时积极引入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解决相应问题由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基于以上观念,在设置应用题作业时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生活问题的引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现探索,由此解决问应的计算应用题,增加学生对于数字计算的了解。

【案例过程】

生活故事描述:

故事一:佳佳在周六一共买了10个苹果,分给了爷爷2奶奶3个,最后佳佳想要将这些苹果分给他的伙伴,能够分给几人呢?

故事二:星星超市在周六进了多个橙子以图片的形式展现橙子的个数),在第二天卖出去了10个,最后还会剩多少个呢?

故事三:小明在周五一共买了十支铅笔,他将五支铅笔放入笔盒中,将另外五支放入抽屉中。(以图画的形式在笔盒的图片与抽屉的图片中画上相应个数的铅笔)

故事四:希望小学一年三班的同学们一同采购了五本有趣的图书,小明借走了2本小红,借走了1本,轩轩可以借几本图书呢?

引导学生完成数学新作业时,将班内的学生分为人数相等的四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代表人物进行抽检,抽到哪个故事就需要完成哪一道应用问题。每应用问题都会有相应的材料和图片做对应,例如故事一中的10个苹果会有相应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后续教学为学生发放材料,学生可以用卡纸做出10个苹果”,并按照故事内容分苹果,由此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在学生探索故事二故事三故事四时,也会为学生分发相应的材料,引导学生思一思、做一做。)在教师向学生讲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后,引导学生分析本组即将要解决的问题,并结合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思考相应的问题应该如何分析和操作才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在学生思考分析过程中,能够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将故事中的苹果怎么样等事物做出来,后续根据故事的描述进行逐次划分。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既能够再次回顾数字的含义,也能够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逐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对于数字计算的了解。同时,在同学制作苹果橙子铅笔书本时,对于不同事物的形状也有着更加细致的分析。班内同学说,苹果不是特别圆的,也不是椭圆的橙子是圆形的铅笔是长长的书是长方形的。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思考,不同事物的形状和特点由此初步建立,学生的几何意识让学生对于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思考应用问题时,通过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践操作。在此过程中,既能够提高学生的探讨积极性,也能够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回顾数字的特点数字的含义,并且分析不同事物的形状,由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问题分析能力解决能力,让学生初步建立几何意识,对于圆形长方形有着一定的了解。

四、案例总结

在设计幼小衔接期的小学数学作业时,以学生现阶段的身心发展情况学生能力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通过观察类作业、实践类作业的设置,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作业中引入游戏元素,将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由此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得学生对于数字以及数学问题有着更加深入的思考。同时,在实践类新作业的设置下,引入小组合作这一模式,让低年级学生在互相帮助互相探讨的情况下,逐渐激发自身的合作意识,由此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观念。

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期间,快乐作业实施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阶段班内学生对于作业的认知并非枯燥的数学问题更多的是有趣的数学游戏。在设计快乐作业,既融入了计算问题应用问题,也增加了大量的实践与游戏内容,由此保证学生能够在更加快乐自由的环境中进行思考和探索,使得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动脑动口动手,真正做到了减负增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快乐学习的童年。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