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期的小学数学“快乐新作业”教学案例
马杭中心小学 王会
一、案例背景
幼小衔接期是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重新适应新的环境,了解周边的人物,并且明确自身的角色转变。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期间,应重视幼小衔接期的过渡,关注幼儿转变到学生时的身心发展变化,由此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现阶段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各类因素,为幼儿设计更加快乐的“新作业”,由此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地融入于教学课堂,参与到数学问题的讨论过程中。
二、案例分析
在设计幼小衔接期的小学数学作业时,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全面的思考,由此保证作业形式,作业内容能够真正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实际需求。
1、针对学生层面进行分析。低年级学生的年纪较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为薄弱,并且大部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了解浅显。基于数学知识抽象性的特点,在设置数学作业时需要立足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分析,并且将抽象的符号问题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现,由此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探讨欲望。
2、针对政策层面进行分析。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阶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现阶段的“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在设计作业内容时,需要通过多样的作业问题、有趣的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内心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另外,在“双减”政策的落实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应减少书面问题,通过丰富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由此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
基于以上观念,在设计小学数学快乐新作业时,为学生设计观察类新作业、实践类型作业、小组合作探究类新作业等各项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作业练习兴趣,提高数学作业的完成质量。
三、案例描述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观察类“新作业”
【案例简述】
“数字作业”:学生对于数字的认识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因此为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增加学生对于抽象数字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置观察类作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数字展现在多媒体屏幕上,数字下方会对应相应个数的水果,由此吸引学生的关注,增加学生的兴趣。
【案例过程】
教师向学生讲解“1-5”这五个数字的含义,让学生进行初步的书写。在学生写完之后,由教师发布指令,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伸出相应的手指。师:同学们,大家准备好了吗?接下来让我们伸出左面的两根手指。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伸出两根手指。师:同学们请前后左右看一看,检查一下自己旁边的小朋友是否做错了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观察检查,自己伸出手指的个数以及其他同学的手指个数。师:看来大家完成的都非常好,相信你们对于1-5这5个数字的含义都已经了解了,接下来让我们开展连一连的小游戏。
教师在多媒体屏幕上向学生展示“1-5”这五个数字,并且在下方设置不同数量的水果。
1 2 3 4 5
在展示课件图片后,教师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看一看在图片上都分别有几种水果又对应哪个数字。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学习了数字,那么请大家查一查有几个苹果,几个香蕉呢?在教师的引导下,班内同学积极地观察并且发表自己的想法。师:同学们都观察完了,那么大家发现数字下面对应的个数是完全正确的吗?学生回答:不是。师:哪位同学能够帮助老师正确地连一连呢?在教师提问后,选择五名举手的同学分别回答1、2、3、4、5这五个数字与水果的正确连接方式。
【设计意图:数字作业的设计以“观察类型作业”的形式展现出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水果的个数,并且将相应的水果与相关的数字进行对应。在此期间,能够使得抽象的数字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由此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小学生的数感能力。同时,观察类作业的设计降低了书面作业的枯燥感,能够以更加轻松愉快的方式进行,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保证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结合生活实际问题,设计实践类“新作业”
【案例简述】
“应用题作业”:小学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实习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设计数学新作业时积极引入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解决相应问题,由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基于以上观念,在设置应用题作业时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生活问题的引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现探索,由此解决问应的计算应用题,增加学生对于数字计算的了解。
【案例过程】
生活故事描述:
故事一:佳佳在周六一共买了10个苹果,分给了爷爷2个、奶奶3个,最后佳佳想要将这些苹果分给他的伙伴,能够分给几人呢?
故事二:星星超市在周六进了多个橙子(以图片的形式展现橙子的个数),在第二天卖出去了10个,最后还会剩多少个呢?
故事三:小明在周五一共买了十支铅笔,他将五支铅笔放入笔盒中,将另外五支放入抽屉中。(以图画的形式在笔盒的图片与抽屉的图片中画上相应个数的铅笔)
故事四:希望小学一年三班的同学们一同采购了五本有趣的图书,小明借走了2本小红,借走了1本,轩轩可以借几本图书呢?
再引导学生完成数学新作业时,将班内的学生分为人数相等的四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代表人物进行抽检,抽到哪个故事就需要完成哪一道应用问题。每道应用问题都会有相应的材料和图片做对应,例如,故事一中的10个苹果会有相应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后续教学为学生发放材料,学生可以用卡纸做出“10个苹果”,并按照故事内容分苹果,由此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在学生探索故事二、故事三、故事四时,也会为学生分发相应的材料,引导学生思一思、做一做。)在教师向学生讲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后,引导学生分析本组即将要解决的问题,并结合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思考相应的问题应该如何分析和操作才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在学生思考分析过程中,能够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将故事中的苹果怎么样等事物做出来,后续根据故事的描述进行逐次地划分。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既能够再次回顾数字的含义,也能够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逐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对于数字计算的了解。同时,在同学制作苹果橙子铅笔书本时,对于不同事物的形状也有着更加细致的分析。班内同学说,苹果不是特别圆的,也不是椭圆的、橙子是圆形的、铅笔是长长的、书是长方形的。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思考,不同事物的形状和特点由此初步建立,学生的几何意识让学生对于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思考应用问题时,通过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践操作。在此过程中,既能够提高学生的探讨积极性,也能够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回顾数字的特点、数字的含义,并且分析不同事物的形状,由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问题、分析能力、解决能力,让学生初步建立几何意识,对于圆形、长方形有着一定的了解。】
四、案例总结
在设计幼小衔接期的小学数学作业时,以学生现阶段的身心发展情况、学生能力、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通过观察类作业、实践类作业的设置,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作业中引入游戏元素,将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由此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得学生对于数字以及数学问题有着更加深入的思考。同时,在实践类新作业的设置下,引入小组合作这一模式,让低年级学生在互相帮助、互相探讨的情况下,逐渐激发自身的合作意识,由此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观念。
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期间,“快乐新作业”的实施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阶段班内学生对于作业的认知并非枯燥的数学问题,更多的是有趣的数学游戏。在设计“快乐新作业”时,既融入了计算问题、应用问题,也增加了大量的实践与游戏内容,由此保证学生能够在更加快乐自由的环境中进行思考和探索,使得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动脑、动口、动手,真正地做到了“减负增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快乐学习的童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