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如何有效设计小学低年级的数学作业,以促进儿童顺利过渡并全面发展,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儿童的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数学作业可能产生畏难情绪,同时他们正处于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需要逐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要求。因此,设计既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又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潜能的数学作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四个方面出发,探讨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幼小衔接;小学数学;低年级;作业设计
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及随文下发的《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为幼儿园与小学的科学衔接指明了方向。文件强调,数学作业设计需精准对接儿童年龄特点与心理发展,规避超前超标,确保内容适切。作业应全面覆盖身心、生活、社会与学习四大领域,旨在促进儿童综合素养的均衡发展。鉴于此,教师应灵活施教,精心策划与儿童成长阶段紧密契合的数学作业,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确保幼小衔接的平稳过渡。
一、身心适应方面:融入游戏化元素,促进情绪管理
在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数学作业可能产生畏难情绪。因此,融入游戏化元素至关重要。这不仅能激发儿童对数学的兴趣,还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减轻学习压力,促进情绪管理的健康发展。通过设计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数学游戏作业,引导儿童在游戏中学习,让学习过程成为一次快乐的探索之旅,从而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为未来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例如: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作业设计中,教师借助智能作业APP,精心设计了“数字小勇士的冒险岛”游戏化作业。首先,教师构思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冒险故事背景,每位学生都化身为勇敢的数字小勇士,踏上寻找数学之钥的旅程。作业设计中,教师巧妙地将退位减法题目融入游戏关卡中。如,在“迷雾森林”关卡,勇士们需解决“17减去9等于多少?”的问题,才能驱散迷雾继续前进;在“宝石矿洞”里,则是通过计算“20减去13”来解锁珍贵的宝石。每个关卡都设置了不同的场景和挑战,配以色彩丰富的插图和生动的音效,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每当学生正确解答题目,屏幕就会跳出“恭喜你,小勇士!你成功解锁了下一关!”的鼓励语,并配以庆祝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在成就感中享受学习的乐趣。若遇到难题,则会有温柔的提示音:“别着急,小勇士,再试一次,你一定可以的!”这样的设计有效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培养了他们的抗挫能力和积极心态。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让学生在冒险体验中掌握数学知识,还帮助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心态。
二、生活适应方面:结合日常生活情境,增强实践能力
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学科。在幼小衔接阶段,结合日常生活情境设计数学作业,对于增强儿童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这样的作业设计能让儿童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这样,儿童不仅能在实践中巩固数学知识,还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元角分》作业设计中,教师精心设计了“小小生活理财师”生活情境式作业。作业从周末的家庭购物计划开始,学生需与父母一同前往超市,观察并记录每件商品的价格标签,这些价格标签上跳跃着“元”、“角”、“分”的身影,仿佛在向他们诉说着生活中的数学秘密。回家后,学生们化身“小会计”,使用特制的“元角分”教具,认真计算购买商品所需的总金额,甚至尝试在有限的预算内进行取舍,体验购物的乐趣与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换算元角分,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用数学的眼光审视生活中的每一笔交易,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连。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也为未来的学习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社会适应方面:促进合作学习,增强社交能力
合作学习是培养儿童社交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幼小衔接阶段,通过设计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数学作业,可以促进儿童间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分组,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形成互补优势。在合作过程中,儿童需共同讨论问题、分享思路、分工合作,这些经历将极大地促进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有趣的拼搭》作业设计中,为了巩固学生对数学空间概念的理解,促进其社交能力的发展,教师设计了《奇妙的积木世界》这一合作拼搭作业,旨在通过团队合作,让学生在享受拼搭乐趣的同时,学会沟通、协作与尊重。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数学能力进行异质分组,确保每个小组内既有领导者也有跟随者,既有创意丰富的学生也有细心执行的学生,形成互补优势。随后,教师为每个小组设定一个主题,如“梦幻城堡”、“未来城市”或“动物乐园”,要求小组成员共同设计并搭建一个符合主题的积木作品。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讨论设计方案、分配任务、收集材料,并共同解决搭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业完成后,每个小组轮流展示并介绍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给予正面反馈和建设性建议。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沟通、协作、尊重与理解,为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社交基础。
四、学习适应方面:注重探究与发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通过设计注重探究与发现的数学作业,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或项目,鼓励儿童通过查阅资料、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方式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将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儿童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让他们在完成作业后进行总结和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制定改进措施,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认识图形》作业设计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开放式任务,引领学生们踏入图形的奇幻世界。作业没有固定的答案模板,只有一个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你能在家里找到哪些圆形的东西?它们为什么都是圆的?”“用纸张和剪刀,你能创造出多少种不同的三角形?每种三角形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些问题像是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学生们好奇心的大门。学生们开始主动观察、思考,他们翻箱倒柜寻找圆形的踪迹,从车轮到碗盘,每一个发现都让他们兴奋不已;他们动手剪裁,创造出各式各样的三角形,从等边到不等边,每一次尝试都是对自我能力的肯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们相互交流发现,共同解决问题,让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绽放。当学生们遇到困难时,教师引导他们学会提问、分析,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们不仅收获了关于图形的知识,更学会了如何自主学习,在探索中发现乐趣,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综上所述,幼小衔接视域下的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设计,应当全面关注儿童的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适应四个方面的需求,通过融入游戏化元素、结合生活情境、促进合作学习以及注重探究等策略,为儿童创造一个既富有挑战性又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为他们顺利过渡到小学高年级乃至未来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作为这一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需求,用心设计每一份作业,让数学成为儿童探索世界、认识自我、发展潜能的钥匙。
【参考文献】
[1]陶晓洋.“幼小衔接”中数学作业变革的实践与突围[J].小学生(中旬刊),2023(3):94-96.
[1]姚月玥.幼小衔接期的小学数学“快乐新作业”案例[J].现代教学,2016(1):1.DOI:CNKI:SUN:JJJX.0.2016-Z1-069.
[1]齐胜利,王章莲.从“好玩”到“会玩”——幼小衔接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3(7):101-10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