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的认识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回顾:小朋友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
你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一说吗?从大到小呢?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数。
二、创设情境,感受十的形成
谈话:(出示例1情境图)瞧!公园里有一些小朋友正在玩游戏呢?仔细观察,他们在玩什么游戏?(丢手绢)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一共有10个小朋友。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启发:数一数,围坐在地上的有几人?正准备丢手绢的有几人?)
提问:也就是说,9人添上1人是几人?
明确:9人添上1人是十人。(指名2位说,再齐说)
【活动一 摆一摆】
1.引导:你能用小方块代替这里的小朋友,表示出“9人添上1人是十人”的过程吗?
2.拍照展示学生资源,引导说说摆方块的过程。
3.现在,所有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来摆一摆、数一数。
4.提问:刚才,不管是我们数一数小朋友的人数,还是用小方块摆一摆,我们都是怎么得到十的?
明确:9添上1是十。(板书)齐读。
揭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十》。
三、操作探究,理解十的含义
1.认识“十”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1)纸巾图
谈话:其实,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十呢!你们看!这是超市里卖的纸巾,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里有十包纸巾。看,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中明确:十包合成1袋,1袋有十包。
(2)铅笔图
引导:再看这里的铅笔,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中明确:十支捆成1捆,1捆有十支。
(3)学生举例
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这样十个物品合成一组的例子吗?
(4)揭示“1个十”
引导:回顾刚才我们举的例子,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十可以像“1袋”“1捆”“1队”“1箱”这样,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我们可以说成“ 1 个十”。
(5)【活动二 创造“1个十”】
要求:现在,你能用十个小方块创造出“1个十”吗?
展示学生正确的做法。
问:大家看,他们都创造出1个十了吗?他们的做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用一条小方块来表示“1个十”。所以,我们可以说“十个一是1个十”,“1个十里面有十个一”。(师合成黑板上的方块)
追问:谁在来说说,几个一是1个十?1个十里面有几个一?
板书:十个一就是1个十,1个十也就是十个一。它们俩是一对好朋友!
2.10的表示。
(1)古人计数。
谈话:刚才小朋友们通过数一数人数、摆一摆小方块知道了“9添上1是十”,还通过拼一拼知道了十不仅仅是“十个一”,还可以表示“1个十”。那你们知道古人是怎样计数的吗?
视频介绍。
提问:如果一直这样数下去,用小石头来计数,你有什么感受?
追问:那怎么办呢?
指出:没错,古人就是用一块大石头代替了十块小石头。也就是我们说的“1个十可以表示十个一”。
(2)计数器认数。
谈话:这是古人的计数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你知道我们现代人用什么方法来计数吗?(计数器)你们看,老师这儿是什么?——计数器。
【层次一:你会用计数器拨出“十个一”吗?】
学生操作后指名演示交流。
揭示“个位”:你看,刚才我们在这个位置上拨出的数珠都表示“几个一”。像这样,表示“几个一”所在的位置叫作“个位”。
【层次二:如何表示“1个十”】
引导:小朋友们,回想一下,刚才石头计数的过程,想一想,还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方便、简洁的表示“十个一”呢?
指出:是啊,我们可以用1颗数珠来表示“十个一”。
追问:那这1颗数珠应该放在哪儿呢?还能放在“个位”上吗?那怎么办?这1颗数珠,表示个位上的十颗,也就是表示?
揭示“十位”:“1个十”所在的位置,就不能是“个位”了,我们把它叫作——“十位”。
学生操作:现在你能在计数器上用“1个十”表示“十个一”吗?自己拨一拨、说一说。
(3)书写“10”。
引导:对着计数器,你能把十这个数写下来吗?在学习单上写一写。
展示交流:你们是这样写的吗?
这个“1”表示什么?为什么表示“1个十”?那这里为什么要写0呢?不写0会怎么样?
小结:真好,我们要先写十位上的1,再写个位上的0(板书)这样就写出了我们今天认识的10这个数。
(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10。)
(4)认识10是一个两位数。
引导:小朋友们,观察一下,10和我们以前认识数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它有两个数字。
追问:这两个数字在哪里啊?
明确:1在十位上,0在个位上。像这样,两个数位上都有数字的数我们说它是“两位数”。
3.10以内数的顺序。
谈话:小朋友看,我们认数的时候还会借助“好朋友”数轴呢!出示表示0~9的直条图。
要求:这是小朋友们熟悉的数轴,你能把上面的数填完整吗?
学生填写后交流。
提问:如果把这个直条图继续向后延伸,后面一个数是多少?(10)你是怎么想的?
强调:9添上1是10。
引导:那再比一比9和10,你觉得谁大谁小?为什么?
指出:10在9的后面,10比9大。
四、回顾总结,启发思考
提问:回顾今天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