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师德在行动中闪光
190万元,是一位74岁的老人节衣缩食,辛苦存了一辈子的积蓄。
“大音希声,大爱无痕”,庄子在《逍遥游》中曾这样写道。教师的爱,就是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无私奉献、不求给与回报的“大爱”。
现如今,可亲可敬的退休教师孙国华又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师德的力量,用“96张存单”彰显了质朴大爱。他为教育贡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平凡生活中赢得了尊重。多年来,孙国华老师把“好人”这一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在学校里,他是好老师,桃李满天下,受师生爱戴;在家里,他是好父亲、好丈夫,含辛茹苦地照顾先天愚型女儿41年,亲自照料患老年痴呆的妻子生活起居10余年;在社会上,他是好公民,尽管命运多舛,但依然乐观,一心想多为社会做贡献。
他在用自己生命的热忱让我重拾感动与感激之情,拨动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那根弦。正因如此,我感到,三尺讲台,浇灌的是汗水,铸造的是师魂:平凡之中见伟大,简朴之中见激情。
孙国华老师的师德之爱是一面镜子,值得每个人反思,应该做到无论身居何位,身在何地,都要热爱自己的职业。那么新时代年轻教师的寄托是什么?精神支柱何在?在我看来,两字回答足矣,那便是看似轻实则重的“师德”。师德是一个无形的东西,它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却可以通过教师在教书育人时的点滴传达出来。
在这积淀着百年文化的马小,有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将“爱”与“责任”演绎到了完美。在马小这块热土上我时刻感受着师德散发出来的魅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道出了“师德”的内涵,这八个字,辎重千斤,沉甸甸的压在我的脊梁上,时刻提醒我,为人师表,要全身心的投入,要把教育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来做,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
我班有一名学生,上课经常迟到,作业总不能按时完成,还经常欺负同学。后来我了解到:他妈妈很早就去世了,爸爸工作太忙,家里没人管。记得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他还没有袜子穿,一双小脚生满冻疮,我就自己给他买了一双鞋、一双袜,当我把这两件东西送到他手里时,他流泪了……我想此时此刻,我给予他的不只是一双鞋、一双袜,而是一份爱。渐渐地,我发现他开朗起来了,也融入了班集体。教师节时,他还送给我了一朵鲜花,含着泪说:“谢谢老师,我会继续努力的。看着他那坚定的目光,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忽然感觉有股力量在心中升腾!这,就是爱!
巴特尔曾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台湾教育家高震东先生曾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是太过于平凡的个体,我们没有神的权力,但是我们可以做到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中写的那样,“让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人的教育,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
作为七零后教师,没有像老教师那般经历过岁月的洗礼,无法做到厚重与博大,但是我们也应该用年轻人特有的朝气去拼搏,去奋斗,去实现教育事业中这一个大写的“人”字!因为,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当我们望着孩子那双双渴求的眼睛,就像置身于灿烂的星空之中,那么,在这片闪烁的星光里,我们该怎样为孩子们找到清澈如山泉的真、善、美呢?
那就是用爱!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让我们把爱镶在举手投足间,嵌在一颦一笑中,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信任与鼓舞。杨柳枯了又青了,桃花开了又谢了,燕子去了又来了,学生来了又走了,可是,爱还在,我还在,我们还在!不管是春花烂漫,还是雨雪风霜,我们和学生一起,走过如歌的青春,走近不变的教育情怀!
“我只能说,对不起了,真的对不起了,请不要说到我脸红、请不要说到我心跳……”这是孙国华老师的肺腑之言,是啊,所谓“真水无香,真爱无言”,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奉献不需要刻意的张扬。让我们再次呼唤“常州好人”孙国华老师的名字。他,释放所有的爱,给每一位学生。他,用实际行动,给我们所有教师树立了榜样。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永记这份精神,要永记这种爱,要永记这样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