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组织建设 教代会 规章制度 计划总结 教工之家 师德师能 六五普法 年度考评 党建首页
  教代会 更多>>
  年度考评 更多>>
  最新更新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网站>>工会工作>>师德师能>>文章内容
今天我这样做老师
发布日期:2014年01月09日     点击次数:     作者:杨丽      来源:本站原创

 

今天我要这样做老师
从90多年前鲁迅提出:“我们现在怎么做父亲?”,到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展的:“今天我们怎么当老师?”的讨论,都倾注了人民对教育问题的极大关注。对教育的关注、必然导向对教师的关注、对师德的关注,师德建设作为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前提,自然成了教育的核心。
我有幸认真阅读了被称为具有美国当代名师的精神档案——《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和《美国优秀教师的自白》两本书籍,感悟至深:只满足掌握教学策略与技巧教师,不足已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是让人充满希望,让人相信有一千万个拥抱生活的理由的!真正的教育不是填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魂为本。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创造一流的教育业绩,学校才能真正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人民满意的教育。结合马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月开展的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践,今天我要这样做教师作如下思考:
要做一名心中有梦的教师。在传统的教育中,向来十分注重视的是教师影响和示范作用,强调的是教师的自律,而很少考虑师德教育对教师自身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事实上教育是一项无限的事业,不是牺牲,是享受;不是重复,是创造。而教师是一个自然生命的存在,相对永恒的教育事业而言,教师个体工作微不足道,但教育事业之所以永恒,是依赖一代又一代教师的激情和奉献,在无限教育事业与有限生命存在的抗争中,教师获得的是内心的幸福。教育事业应该成为教师成就自我的事业,在奉献和示范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坚守和执着中,得到生命绵延和扩展。教育的幸福应该是身心合一的幸福,在燃烧照亮别人的同时,也应该照亮自己;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己,这应该是新时代师德的本意。作家丁玲说过这样一句话“左手是爱,右手是责任,一路播散种观花,一路长途旅行弥漫花香。”有梦的人生才是幸福且充实的人生。
要做一名心中有爱的教师。“教育是爱的艺术”、“爱是教育的基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教育的真谛。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感应。印度哲学家奥修说过:“当鞋子合脚时,脚被忘记了。”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潜教育,孩子的本性就是不愿意感受到有人在教育他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给予我们启示,真正的教育在于“于无声处响惊雷”,最好的教育方式在于“无为而无所不为”、“不教而教”。教育幸福的本身决定不是你获取多少,而是决定你感受到多少。回归心灵,代表一种从外向内看的转变,教师的爱要让学生能真真切切感受的到,而不是挂在嘴边“爱生如子,待生如友”口号。易经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道”就是洞察,“器”则是技术,我们缺乏的不是教育技术,缺乏的是用心洞察教育规律。只要细心观察,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完整的喜怒哀乐,需要的是我们用爱的心灵去贴近和发现。
要做一名心中有道的教师。马朝宏老师著作《师道:为师亦有道》给教育这样下了定义:“教育没有多少新的话题,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教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而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的美好。”青少年成长是由学会成长、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三维世界构成,师德中“育人为本”观念,就是决定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找到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将自己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纳入研究的范畴中,富有创造性、研究性的工作,是实践先进教育思想的需要,更是深入推进高效课堂的精神的需要。
要做一名心中有行的老师。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身为教育过程中的实施者、引导者、探索者的教师,身为师德主体的教师,应该既要以学问教人,又要以道德示范人,这是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大学》开宗明义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就是以道德教人的意思。丰子凯先生把人格比作一只鼎,支撑这只鼎的是三只角: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只有“三足鼎立”,真、善、美和谐统一,才能为人师表。教育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只有教师能诚实守信,自信自律,尊重他人,终身学习师德新理念、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和创新,拥有阳光心态,给予学生正能量传递,学生的行动才能得到正确指南,学生的心理才能得到良好的修正,教师的职业也就能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尊重。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马杭街广电东路194号 邮编:213162 电子邮箱:jswjmh@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70076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市教育局整治有偿家教举报电话:85681336
师德师风举报渠道
校长电话:13915019600 邮箱:wjmhjh@163.com 教育局主管电话:0519-86312681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