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经过这次培训我从以下两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培养学生的品性
回想平时的教研活动,我脑中浮现的就是设计怎么去传授知识,虽然是以学生为本,可我们更多的还是关注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教学评价,这些都离不开“教”和“学”。而回味这本书,我脑子里留下的是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和一个个充满爱心的教育工作者的形象,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是的,教育首先是培养人的品性,再是探索知识。那我们平时是不是对前者的思考少了些呢?
培养人,特别是培养小学生,不是批评和打击就能行的,而是要充分的了解和尊重,精心和耐心才能帮助其成长的。有这样一位孩子,他的数学成绩很差,老师家访时却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他坐在自家小饭馆的帐台前,不用计算器,也不用纸笔,只是默默心算,就能报出应收的菜单总价,接钱找钱。可为什么同样的他会淡淡的说“我笨,我学不会应用题”呢?是不是他的数学教师曾经因为他的练习或试卷这么评价过他呢?是不是因为他在应用题上碰到障碍时,教师没有耐心的引导,而是放弃他呢?如果不是教师通过家访去了解他,去利用他熟悉的生活经验去指导他解应用题,他不知要什么时候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潜力。
培养人,不只是追求暂时的成果,而是要为他们的长远的发展考虑。有这样一个班级,同学们都有着很强的集体荣誉感,他们想在校运会上争当“文明班集体”,于是想通过一个劲儿地为广播站写稿来加分。而当班主任坚持让大家真诚的参与运动会,别太专注于写稿的决定时,同学们都显得很焦虑。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同学们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但细想一下,同学们是不是为了奖项而奖项,使得同学之间,班级之间,出现了一种排他性而非共生性的关系?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最为重要的不是凭借自身的权威将学生规训成驯服的机器(盲目的集体荣誉感),而是要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唤醒学生内在的美好,让他们懂得对自己和世界的责任,成为果敢、坚毅;懂得关爱、勇于承担的公民。
二、培养学生前先照亮自己
在培养学生之前,教师自己的知识和人格应做好怎样的准备呢?有这样的老师,她为了激发学生们的上进心,调动他们的竞争意识,在班级里实行了“末位特殊座位制”。平时班里成绩排名靠后的同学在调研时很不安分,连监考老师都直呼:“在这班监考真不容易啊!”结果得了最后一名的老实人安排到那特殊的位置上去了。期末考试时,这位同学考了总成绩第一名,有机会调回原来的座位,可她拒绝老师的邀请,坚持不回去。可见这件事给学生留下了多么痛楚而深刻的印记。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若过于在意学生的考试成绩,就是不把学生当人,在没有快乐与合作的教育中,教师不可能得到尊重,很可能还会输掉人格。
总之,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