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着是美丽的。”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随着岁月的变迁,越发深刻了。刚踏上工作岗位时,对学生的那份恨铁不成钢的急噪似乎已被岁月抹去了棱角,如今的我意识到:原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那么,与学生怎样进行“心”与“心”的对话呢?
一、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
看过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一位小女孩在公园俯下身子,蹲在了花坛前,对着与自己身材一般高的牡丹花说着悄悄话:花仙子,你看你有多美丽,一定要珍惜时光,快快长大……问她为什么要蹲下来与花儿对话呢?她的回答很爽直,很干脆:“蹲下来,我们就一般高了。一般高了,才能面对面,才能听得清,显得亲切。那样,我们才像好朋友呢?”这让我想到:在日常生活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从来都是站着或坐着与孩子说话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从来没有蹲下过。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从表象看只是一种从形体上的动作,做起来并不难,可在孩子心目中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却不小。这一蹲,其实是放下了我们做教师尊严的架子,就是以朋友的身份出现,身子与孩子一般高了,眼睛与孩子平视了,相互的交流面对面了,一种近距离的亲切感,地位平等的自尊感,就会在他们的心头涌动,自然就会与我们心无芥蒂,消除抵触,交流起来也自然会推心置腹,收效也一定会事半功倍了。
只有蹲下来用平视的目光,用对等的语言,我们才能获得与孩子们真正交流的机会,我们才真正明白孩子心中所想以及他们行为的真正动机。怀着真诚的心和热切的期望蹲下来,来获得孩子的那份真实吧!
二、奉献爱,开启孩子的心扉
“感人心者莫先乎爱。”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才会把你作为知心朋友,有什么心事就会向你诉说,让你帮他出主意、想办法,你也会从中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兴趣、爱好等,从而寻找出最佳的教育方法,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爱心是一把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是师生之间最有力、最自然的连接点。当教师把爱心洒向被遗忘的角落时,就为学生拨开了心头的乌云;当教师把爱心献给每一位学生时,就为学生送去了人间的温暖。
爱,永远离不开另外两个字:奉献。把心放进去,孩子的心才会向你真正、毫无保留地敞开……
三、拥有童心,走进孩子的心灵
有人说,童心,是老师能够在孩子天空中得以飞翔的两只翅膀;童心,使得老师永远是孩子中的一员,让孩子感到你和他们是同一棵树上两片相同的叶子,在风中吹拂着相同的韵律。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满腔热情地去教育某个孩子,而他却屡教不改,或课堂上发生因某个孩子给老师下不了台的事,我们该怎么办?去训斥孩子吗?去讽刺挖苦孩子让他无地自容吗?不,这时候,一个真正的老师,他会找一个安静的场合坐下来,与孩子面对面地谈、设身处地地谈、对等地谈,让孩子谈出他真正的动机,谈出他真实的想法。你必须是一个朋友的角色,放弃高高在上的权威,拿出你的童心,拿出你的宽容和理解,做他的朋友,因为真心的话只有朋友才能获得。
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我们才会更多地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头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心灵去理解……
四、以心交心,读懂孩子的心
孩子的心是敏感的,他们亦有自尊和自信。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地与孩子一起感受生活,一起体验他们的痛苦、欢乐,与他们同悲同喜,俯下身子,以心交心,读懂孩子的心。教育的快乐不就在此吗?
一节口语交际课的内容是“说说我的烦恼”。同学们发言踊跃,可说到因为父母吵架时,有一位同学哭了。他哽咽着说着父母吵架时自己多么伤心,而想去劝解父母时,往往被父母大声呵斥道:“小孩子,大人的事情懂什么!一边去!”大概班中有不少同学都有亲身感受,竟都哭泣起来,讲出了他们的烦心事。我认真地听着,不时帮他们分析一下,细细地感受着, 竟发现自己声音也哽咽了,我“看到”了他们那颗“哭泣”的心,为他们难过,为他们心酸。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一扫阴霾,又咧开小嘴笑了。这种心与心的倾诉,孩子们压抑的情绪得到了释放,受伤的心灵得到了抚慰,与此同时,我也已经把自己的教育意图暗含在友好而无拘无束的倾诉当中了。
捧出自己的真心,走进学生中间,走进学生心里,把他们的喜怒哀乐当作自己的喜怒哀乐,读懂孩子的心,在我们面前展现的将是一个五彩斑斓的童心世界。
当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还需要时时让我们的“心”与孩子的“心”对话,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需求,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