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组织建设 教代会 规章制度 计划总结 教工之家 师德师能 六五普法 年度考评 党建首页
  教代会 更多>>
  年度考评 更多>>
  最新更新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网站>>工会工作>>教工之家>>文章内容
马杭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第二次活动(2012年下)
发布日期:2012年12月12日     点击次数:     作者:陈春明      来源:本站原创

      

常州市备案课题
数学课堂中教师问题行为及矫治的研究研讨活动暨
数学能力促进小组第一次活动通知
一、参加人员:
全集团数学教师。
二、活动时间:
20121019日上午 (第七周周五上午)
三、活动地点:
城东校区综合楼二楼多媒体教室
四、具体安排:
1800 —840
蒋婷老师执教二上《认识图形》。
2850 —935
蒋婷婷老师执教二上《认识厘米》
3950 —1100
交流讨论。
注意:
请各位数学老师事先安排好课务后准时参加,不得缺席!
      

 

    常州市教科研课题研究活动情况登记表

时间

2012.10.19

地点

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参加对象

及应到人数

课题组成员及全片数学教师52人

实到人数

52人

主持人

蒋华

活动

形式

教学观摩、专题研讨

研究的目的

(范围、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问题行为矫治的研究

主要内容(不够填写另附纸)

一、教学观摩:

 

1蒋婷老师执教二上《认识图形》

 

2蒋婷婷老师执教二上《认识厘米》

 

二、交流讨论。

 

 

(具体内容见附件)

本次研讨活动我们在城东校区举行,围绕课题教学研讨活动,两位执教老师都能精心准备。上出水平,上出各自的教学特色。

活动中,两位老师也都能围绕自己的教学进行认真反思。本次活动,正好我们武进区在开展优质课展示。因此,在听完城东校区的两节课。我们全体老师又赶赴清英外国语学校参加了武进区优质课活动。虽然时间只有短短的半天,但老师们都感觉非常充实。在听课活动中收获很多。 很多老师都通过博客这一平台将各自的体会和感受进行了交流。

     

     填表人   陈春明     

 

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6~27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类推等活动,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 使学生在摸、数、折、剪、围等操作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掌握变换的规律,积累图形变换的经验。
3. 使学生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这么多图形宝宝在聚会呢,我们已经认识了那些呢?
出示许多认识的和不认识的图形。
学生回答。
一些已经认识,还有些还不认识。
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认识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 探索新知
1. 认识四边形。
(1)摸一摸、数一数。
谈话:请小朋友拿出这样的一张长方形纸,(出示长方形纸)摸一摸它的边,再数一数有几条边。
要求:再拿出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摸一摸、数一数,看看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各有几条边。
谈话: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有四条边,下面的图形各有几条边呢?请小朋友像刚才那样摸一摸,数一数。
学生活动后反馈。
谈话:刚才的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有四条边)像这样的图形都是四边形。
(2)练习。
①认一认。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略)。
2. 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谈话:请小朋友拿出课前老师发给大家的信封,信里有一些纸片剪成的图形,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合作,先数一数每个图形各有几条边,再把它们分成两类。
反馈: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五条边的图形分为一类,六条边的图形分为一类)
提问:有五条边的图形,是几边形?有六条边的呢?
小结:由五条边围成的图形是五边形,由六条边围成的图形是六边形。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它们都是多边形,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都是多边形。(在课题旁板书:多边形)
谈话:请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多边形还会有哪些形状呢?(七边形、八边形、九边形……)是的,多边形还有很多,以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它们。
三、 巩固拓展
1. 搭图形。
让学生用小棒分别搭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交流:你搭成的图形分别要了几根小棒?搭一个四边形至少要用几根小棒?搭一个五边形、六边形呢?
2、数图形
数数图形各有几条边,再统计。想想做做3
3. 折一折,剪一剪。
跟着题目折一折,数一数。想想做做4
四、 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本领?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满意吗?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0-52页
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
3.尝试估计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尺、1厘米长的小棒、方格纸、小方块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入:今天二( )班有三位小朋友在量课桌,请看图:第1个小朋友用拃量的,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张开的长度就是一拃。第2个小朋友是用什么量的?第3个小朋友是用什么量的?
师:我们来看一下他们量的结果怎样?
师:为什么三个小朋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是量的课桌不同?那是什么原因?
生:不是。因为他们用得东西不同。
指出:对,他们用的测量工具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看来我们得需要一个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那你知道这个测量工具是什么呢?(尺)
二、观察操作,内化新知
1.认识直尺。
观察:我们同桌,把尺放在一起比一比,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小组内说一说。
交流:生1:数字,
师追问:都有哪些数字?(数字有多有少但都是从几开始的?你知道0在尺上表示什么?)还有什么?
生2:竖线
师:这些有长有短的竖线叫刻度。除了数字、刻度以外还有什么?
生3:cm
师:cm是什么意思?cm就是厘米。
揭题:“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这个新朋友。
2.认识1厘米。
过渡:1厘米有多长?
观察:在直尺上,刻度0到刻度1之间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
操作:(师)那到你的直尺上也找一找1厘米,看看有多长。你找到的1厘米是刻度几到刻度几?和同桌说一说,有和他想的不一样的吗?
体验:1厘米有多长。(师)用小手比划一下一厘米,手不能动,慢慢举起来给同桌看看。看看1厘米的长度感觉怎样?
建构: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找找:那你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三个小朋友说)
(生:橡皮的厚度 图钉的长度 手指的宽度)
活动: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宝盒,四人一组找一找,有没有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
    小结:(师)同学们很会观察,找到这么多的1厘米物体。
3.认识几厘米。
尝试:在直尺上自主寻找2厘米、5厘米或者其他的几厘米。
师:小朋友刚才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那在尺上你能找到2厘米吗?这次是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为什么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呢?还有谁找出了2厘米?
师:那5厘米呢?
生:刻度0到刻度5,刻度3到刻度8,怎么知道是5厘米的?(数一数、算)
师:你还能找到10厘米吗?告诉大家几大格的长度?(10大格)
小结:几大格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三、活动体验,形成技能
1.量长度。
过渡:刚才小朋友认识了直尺,现在就请小朋友利用尺来做个测量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
量一量:学生独立量,师巡视,指名一位上来量。请你边量边给大家说一说怎么量的?(一端对齐0刻度,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还有不同量法吗?比较哪种方便?补充量完后要标上数字。
师: 示范量。
      我们会量线段,那请你量一量老师发给你们的红纸片有多长?
辨析:师操作,哪一种量法是正确的?(1尺子斜放,2一端没有对齐0刻度)
那你们知道要怎么量物体的长度?(尺子放平,一端对齐0刻度)
板书:1、一端对齐0刻度 ; 2、尺放平 ; 3 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操作:做书51页第2题。交流两种方法:1先量再比较,2直接量多出来的部分。
2.画线段。
过渡:刚才我们会量线段,那你会画线段吗?
操作: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刻度0到刻度7)
      画完一条线段通常也要给它标上长度。
3.认识大约几厘米。
过渡:刚才小朋友不仅会量线段还会画线段,但是你们量的9厘米、6厘米还有7厘米都是整厘米数。在我们生活中物体的长度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数,看图,老师想考考你们的眼力,看书51页第3题。
4.尝试估测。
过渡:刚才我们认识了大约几厘米,下面来量一量自己手掌的宽度
操作:量自己手掌的宽度
汇报:你的手掌宽大约是几厘米
估一估:利用自己身上的厘米尺估计一下中指的长度,再量一量。指出数据接近就是估计小能手。既然班上有这么多估计小能手,那我们再来估一估数学书短边的长和文具盒的长。并在书上填写完整。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矫治问题     反思提高 
——记马杭中心小学教育集团第二次数学能力促进小组活动
10月19日上午,丹桂飘香。马小教育集团全体数学教师在城东校区参加了本学期第二次数学能力促进小组活动。
   蒋婷老师在二(1)班执教了《认识图形》本节课先让学生从图形王国中找出自己已经认识了图形及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总结出他们的相似点,从而引出四边行的概念。接着再让学生把剩下的图形分分类,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边数来分类,最终总结出规律: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探索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学生也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并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蒋婷婷老师在二(3)班执教了《认识厘米》,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体会到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以及尺的重要作用,激发了进一步去了解,探究尺的兴趣,从而把数学研究的兴趣延伸,让学生比一比,量一量,说一说认识一厘米。采用多种方法到直尺上找出1厘米,2厘米,5厘米……学生不仅在头脑里建构了厘米表象,而且深刻理解了直尺上1厘米就是1大格,3厘米就是3大格等等……从而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科学家探索问题的道路,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和追求真理的态度。
课后两位上课老师围绕《数学课堂中教师问题行为及矫治的研究》这个研究主题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1、教学时教师要“收”“放”有度。蒋婷老师在第一次试教时,在理解长方形的边上,由于教师示范不够,学生对边的认识不规范,“边”应该是从一个端点到另一个端点的整条线段。而不是中间指一下就行。由于教师在这里“扶”的不够,学生学得不明白。在第二次试上时,教师示范后,只让个别学生说了说,教学还不够扎实。最后把教案改成(1)教师示范(2)学生跟老师说(3)个别学生示范(4)全体学生说,这样学生建立的概念就比较清晰。
2、教师备课要备学生,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蒋婷婷在第一次试教《认识厘米》时,由于没有考虑到建立1厘米长度是二年级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学生对1厘米长度的理解还不到位时就进行到让学生说说“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2厘米”这一环节中,学生当然说不正确。第二次试教时,先让学生找“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个1厘米,再找“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也是一厘米”然后再用手到直尺上一厘米的地方比划比划。最后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也是一厘米。学生能说出像田字格的一条边,图钉的长,老师还提供了1厘米的小棒,1厘米长的粉笔头等等,这样学生对1厘米的印象比较深刻。然后找2厘米5厘米时学生就得心应手了。
围绕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和总结反思,全体数学老师还将在博客中跟帖共同探讨。
相信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矫治,并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撰稿:蒋婷婷 摄影:章瑞华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马杭街广电东路194号 邮编:213162 电子邮箱:jswjmh@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70076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市教育局整治有偿家教举报电话:85681336
师德师风举报渠道
校长电话:13915019600 邮箱:wjmhjh@163.com 教育局主管电话:0519-86312681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