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小学数学新一轮的新教材全面投入使用,如今的四年级学生成为了新旧两个版本衔接实施的实验对象,为了学生能顺利过渡,四年级数学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在蒋华主任的指导下,从开学的第一天就不断地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现状进行解读和探讨,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平时,就新旧教材的差异、学生知识建构的状态、教案执行的效度等的探讨,成为教师研讨的常态;而每次的教研组集体活动更是成为教师对四数教材的深度解读与教学技能碰撞的平台。
5月12日下午,全体四数教研组成员再次集结,围绕“重视课堂动手操作的指导,提高学生图形知识的有效建够”为主题进行活动。活动分成三个板块,首先由陈庆花和杨建媛两位老师分别执教《认识三角形》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然后再由执教老师进行说课,听课老师评课,最后蒋华主任进行总结发言。
陈庆花老师在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时,首先用情境引入课题,接着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尝试画一个三角形,然后通过交流画法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再通过练习不断完善三角形的认知结构;在教学画高时,陈老师既给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空间,又有详细规范的操作示范与指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断形成画高的技能。陈老师这堂课主要采用“引导自学+实验操作+任务驱动”,同时借助课件,在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同时,很好的完成了学生知识的建构。
杨建媛老师执教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一堂数学实验课,根据学生喜欢动手操作的天性,第一环节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学生用吸管折三角形,学生通过折饮料吸管和讨论,在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初步感知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有关,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指明探索方向,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学习状态,为后面的学习铺好路。第二环节是用小棒进行实验并提出猜想,通过放手让学生动手选一选、围一围、填一填等实验探究活动,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借助课件直观的演示和教师适时、适度的点拨,让学生自主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再通过教师的质疑,给学生制造矛盾,引发思维冲突,引导学生自觉进行深入、周密的深层次思考,不断完善实验结论。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交流、抽象概括,这样安排比教师平铺直叙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第三环节是出示书上的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堂课,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数学规律,亲历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和数学的魅力,较好完成了本节课的预期目标。
针对这两堂课,听课老师们展开了认真地研讨,大家各抒己见,讨论得非常热烈。蒋华主任对两堂课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他指出:陈庆花老师的课上的很好,进步很大,水平上升了,是一个成熟的教师,画三角形、说三角形画法、处理直角三角形三条高等环节处理的很成功,但有的地方还可以设计的更精致一些。杨建媛老师的课比较创新,活动目的性很强,内容丰富,实验要求明确,许多环节的处理方法带给听课老师更多的想法,尤其是为以后的教学起到了指导性的帮助。最后还对教材使用提出了他个人的一些观点。
这是一次充满探究的活动,既展示了成熟教师的风采,给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又加强了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使每一位教师都获得了成长,收获了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