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在这“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的初夏时节,马小六语教研组的金玉和李泱老师就带领教研组成员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泗水河畔,和孔子及弟子一起享受浓浓的春意,聆听孔子的箴言,感悟孔子的智慧。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孔子游春》这一课生动描写了孔子带领弟子趁着春天大好时光到风光秀丽的泗水河边游玩观赏的情景,展示了孔子巧借河水诱导弟子明理的丰富学识和大家风范,表现了孔子和学生间的真挚情谊。李泱和金玉老师两位成熟型教师分别诠释了《孔子游春》的一二课时,体现了浓浓的年段特点和精湛的教学技艺。汲取几个片段:
一、敲开疑的大门,张开思的翅膀。新课一开始,李老师以一个简简单单的问题“孔子仅仅带着他的弟子游春吗?”,既串起了课文的脉胳,又让课文所描绘的图景在孩子们的心中鲜亮起来。然后通过思辨“孔子的课堂是课堂吗?”一段极富感染力的引语,让孩子们在思中张开了心灵的翅膀。
二、扬起读的风帆,开启说的航程。孔子关于水的论断教材中短短91个字,却充满哲理,发人深思,更重要的是,它饱含着孔子对水的一往情深。金玉老师引导学生潜入到文字当中,读懂孔子的“情”,领会孔子的“爱”。在深入文本之后,又通过练写、拓展等方法带领学生走出文本,给他们一个更宽的视野,再次从整体上把握这段话的内涵。
三、奏强情的旋律,激起悟的乐章。由对水的“情”自然过渡到对“人”的情,在对孔子这片深情的感悟中,金玉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弟子们听懂孔子的话了吗?让学生在感悟泗水河畔的春意之时进一步感悟师生之间的融融情意。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两位老师说课之后,六年级语文教研组成员就这两堂课的教学进行了中肯的点评。他们给予了这两堂课较高的评价,认为李老师的课大气诗意,金老师的课灵动智慧,都体现了较高的教学素养。这两位老师在教学中,取舍得当,把握整体,聚焦部分,教学指向明确;师生文本三者的对话真实生动,实现了精神与情感的融合。特别是能在语言的品味、训练的基础上结合本教研组的研究课题“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度练笔”,进行多次的积累、运用,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材料的学习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并实现文本外延的拓展、延伸。
教研组成员之间的开诚布公,畅所欲言,掀起了教研活动的高潮。大家在合作交流中共进,在思维碰撞中提升。
敏而好学 教学相长
今天,方燕副教导也参与了本次教研活动的全过程。她围绕“新常态”指出本次教研活动中,看到了执教老师付出的智慧和课堂中的融合、创新、生成,特别是看到了传承与创新的有度结合,扎实与灵动的高度综合,文本与拓展的有度契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度融合。这是充满人性的语文课,是充满睿智的语文课,更是充满本色的语文课。同时,她也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认为六年级教研组研讨氛围浓郁,老师们善思善学,实现了教学相长。
“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育内涵”,课堂无疑是最好的平台,教师无疑是最好的保障。紧抓教研组建设,致力于教育教学的根本,马小的内涵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宽!
(马小教育集团供稿,撰稿:李泱,摄影:吴华秀,审核:李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