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微风拂面而来,怡悦身心;九月的花香弥漫空中,醉人心田。九月,迎来了我们四年级语文教研组的第一次活动——研讨《徐悲鸿励志学画》。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爱国主题单元里的一篇,记叙了我国著名绘画大师徐悲鸿年轻时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勤学苦练,为国争光的可贵精神。潘老师和吴老师老师凭借其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深入的教材解读,为我们呈现了两节风格迥异而又高效和谐的课堂。
首先由潘兴芳老师执教《徐悲鸿励志学画》第一课时。潘老师的课大气扎实。上课伊始,潘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奔马图,走进徐悲鸿,并围绕课题质疑:徐悲鸿为什么学画?怎样学画?结果怎样?这三个问题,理清了文章思路。紧接着,潘老师引导学生逐段朗读,通过学习生字新词,学习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整节课的设计由整体——部分——整体,层次分明,目标明确,较好地体现了大语文观。
随后吴华秀老师执教了《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第二课时。吴老师的课如春风拂面,给人清新舒畅的感觉。整节课,在吴老师悉心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讨论,领悟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教学中吴老师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诵读语言,领悟文字的精妙,探求作者构造语言的方式、文本的思维结构,较好地实施了有效教学。
接着,四年级语文教研组的老师围绕这两节课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认为这两节课能围绕教学目的精心设计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课堂上能与学生有效互动,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最后金玉主任做了精彩的总结,高度评价了这两节课既能立足于大语文观精心设计教学,又能从细微处注重学法的指导,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是两节成功的公开课。
有效上课评价标准指出“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目标达成的主体是学生”,两位老师就是带着目标走进课堂,围绕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既让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升。
(马小教育集团供稿。撰稿:潘兴芳 吴华秀 摄影:华玉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