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诗经》起,一直到今天,古诗词以其广泛的内容,深邃的内涵,真挚的情感,承载着华夏民族辉煌的历史。古诗词正是先人给予我们的一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是经过筛选出来的精品中的精品。短短的几行字,寥寥数语,却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醇厚的美韵。而这其中的哲理与美韵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知识积淀。二年级语文教研组紧扣这一传统文化的载体,举行了以“反复吟诵,有度品味古诗意蕴”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李维、张春燕两位青年骨干教师分别执教《登鹳雀楼》和《青松》,全体二年级语文老师和金玉主任参与了本次活动。通过听课、评议,大家在思维的碰撞中对古诗教学有了更明确、更清晰的认识。
一吟——吟出古诗词声律之美
吟,即“吟咏”。古诗词教学,“吟咏”要放在第一位。所谓“吟咏”,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说“吟咏”是第一位,这是古诗词这一特定文学形式所决定的。作为古诗词,其语言本身就是有音响、节奏、旋律的,是抑扬顿挫的,是音乐性的。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指出“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感悟古诗词,还是要从“吟咏”开始。两位老师都能让学生反复吟诵,不管是初读时的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还是品读时的读出哲理、读出精神,两位老师都让学生反复吟诵,虽然学生不懂什么是声律,但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或低沉,或高昂,或急促,或绵长的“吟咏”,这正是对古诗词声律的最好的诠释。
二品——品出古诗词妙语之美
品,即“品味”。古诗词语言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概括性的语言。对于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一是要品诗眼,正如北宋大文豪苏轼所说“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古人写诗最讲究炼字,总是去搜求最贴切的字辞入诗。这一点,我们从贾岛的“推敲”一事上就可以略知一二了。古诗词中有着许多精妙的词、令人回味一生的句子,这些词句或给人以启迪,或精当准确。面对如此精湛的词句,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巧妙呢?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常好的途径。用心去“品”,古诗词妙语当尽展眼前。张春燕老师在讲“大雪压青松”这一行时,引导学生比较:“压”可不可以换成“盖”?学生在比较中明白了,压让我们感受到雪下得很大,压在青松身上很重,为后面体会青松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的品格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学习第二句时张老师抓住了“挺”这个字,让孩子上台表演这个动作,通过孩子们的亲身体会感悟到了在大雪重压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惧、苍翠挺拔。所以,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美韵是要“品”出来的。李维老师在讲经典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时,除了让学生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更深入一层,人们经常把这句诗送给别人,鼓励他们更进一步,你想把这句话送给谁,又想跟他们讲些什么呢?可能他们的理解在我们成年人看来似乎不够深刻,但,关键是,他们拥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也必将将这样弥足珍贵的哲理蕴藏心间,慢慢斟酌,慢慢实践。
三想——想象古诗词意象之美
想,即“想象”。中国的古诗词有着丰富意象,这也决定了古诗词深沉的内涵和表达的含蓄。如何把诗歌的浑厚内在传达出来,让学生与古诗词来一起做一个深呼吸?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学生对古诗词意象美的感悟。如何引领学生去感悟古诗词意象之美呢?我认为,除了“想”,别无其他佳径。李维老师多次让学生展开想象,读了这一行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看到这样的美景,你会想些什么?使得学生与文本,课堂与文本浑然一体,当学生置身其间时,明白古诗的哲理也就就水到渠成了。张老师在教《青松》时,也让学生展开想象:这是一场怎样的大雪?到雪融化了以后,青松又是怎样的呢?通过想象,帮助理解,顺利解决了难点。
古诗词是“美”的,我们要以“美”的方式来让其展现在我们学生的面前。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的那样,让我们的学生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最后,金玉主任进行了总结发言,她指出:二年级教研组教研氛围浓厚,老师们在教研活动中积极主动,上课老师精心设计,上的课亮点很多;大家的评课有针对性。通过这次教研活动,大家对古诗教学有了清晰明确的认识,收获很多。同时她也指出在教学中要突出学法的指导,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此次听课评课活动,给青年教师提供了自身发展的平台,同时,教研活动合作、对话、专业探究的过程,加强了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在二年级这个凝聚力很强的大家庭里,在这样的研讨气氛中,我们的教学质量将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在更高效的课堂中得到有效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