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重新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厚厚的书,不禁写下自己读后的感悟。
作为一个主课老师,我们都有着这样的心结:为孩子付出了很多,最后他们却将“最喜爱的老师”赠送给了体育、美术、音乐等等副科老师。我们理解孩子的选择,因为体育、美术、音乐等等课程给他们带来了欢乐,而我们的课程却需要他们用劳动去换取快乐,有时换来的还是泪水。但是我们也很无奈,因为他们都还小,他们的劳动不仅需要我们给以指导,更需要我们给予监督,在此过程中必然让孩子产生了一种不喜欢的感觉,尤其是对于我们常年接触的低年级孩子,这种感觉尤其严重。
但是当我读到了《给教师的建议》中的第43章节《怎样才能使儿童好好学习》,似乎看到了一点门路。苏老书中这样说着“诱使儿童自觉地、刻苦地从事脑力劳动的一种最强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儿,使他感到愿意给自己的亲人(妈妈、爸爸)带来喜悦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如果你想做到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使他竭力以此给母亲和父亲带来欢乐,那你就要爱护、培植和发展他身上的劳动的自豪感。”“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儿童的乐观精神,他对自己力量的信心,是一条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的牢固的绳索。”
当这些话语印入脑际,我有些理解苏老“爱护儿童的自豪感”的建议,因为身边确实有着这样的例子。
一个小丫头,成绩忽起忽落,学习态度马虎,让人伤透脑筋。在与家长聊天过程中,我肯定了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有着不错的学习能力,可以有着很不错的学习成绩,只要她端正学习态度,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在我和家长聊天过程中她一直站在我们的旁边,低着头,仿佛没有在听。但之后,我发现她上课确实改变了很多,总是将小手举得高高,回答问题时的声音也特别响亮,课后经常看到她拿着不懂的题目来询问,我也多次对她给以表扬,她的成绩真的就像我们当初所说的那样有着很大的进步。
我想她的进步离不开她家人的教育,但是更重要的是她的自豪感的树立应该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爱护孩子的自豪感,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差异,他们自豪感的树立,还需要我们慢慢地探寻......
|